暮春时节,东疆沁人的海风裹挟着电吉他的轰鸣,万千乐迷在沙滩上跳跃、欢呼。为期三天的2025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以下简称“泡泡岛音乐节)再次以爆满的观众和全网刷屏的热度落幕。
自2023年首办以来,这场海边音乐节已从京津冀地区的小众狂欢,悄然跃升为国内文旅市场的现象级IP——2024年,它创下全网17亿次点击量,吸引近10万乐迷齐聚东疆;2025年,尽管阵容调整,门票仍迅速售罄,超10万乐迷再次欣然赴约“登岛”,入场人数再创新高,售票总量更是刷新国内3日制音乐节纪录。
海边的超级音乐狂欢
“五一”的天津东疆,海风微凉,但音乐节现场的热浪却持续升温。舞台上,魏晨、陈嘉桦、汪苏泷、挪威歌手玛丽亚·亚瑞唐多等34组音乐人轮番登场,从独立摇滚到电子嘻哈,风格横跨多元;舞台下,乐迷们或随着节奏摇摆,或高举手机记录,沉浸其中。演出区外,艺术装置、美食市集、互动体验区同样人头攒动,年轻游客纷纷在巨型泡泡雕塑前拍照打卡。
广西乐迷“我的小狗呢”连续两年“登岛”,除了观众身份,她还担任志愿者。“在泡泡岛,音乐只是引子,真正让人着迷的是这里的氛围。”她回忆,2024年音乐节期间,她甚至和现场的警察、安保人员打成一片,“大家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共同参与这场海边狂欢。”
这样的体验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上,“泡泡岛”相关话题持续升温。一位北京白领在微博写道:“在这里,没人关心你的身份、职业,大家只在乎此刻的旋律和身边的笑容。”
“这里的观众非常棒,人们友好热情,我们在酒店受到了亲切的接待,美食令人回味,海河风景更是迷人……”挪威歌手玛丽亚·亚瑞唐多谈及天津之行和泡泡岛音乐节时难掩兴奋。
售票数据显示,今年泡泡岛音乐节“95后”观众占比达78%。据不完全统计,活动的超高人气带动周边住宿、交通、餐饮等综合消费超6000万元。
文旅盛宴的热情奔赴
“泡泡岛音乐节的火爆绝非偶然。”天津商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孙云鹏教授指出,在文旅消费从“资源导向”转向“情绪导向”的当下,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打卡,而是渴望在旅行中获得情感共鸣和自我表达的机会。音乐节、艺术展、市集等体验式消费,正成为新文旅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泡泡岛音乐节精准把握这一趋势——它不仅仅是音乐节,更是一个融合音乐、艺术、社交与生活方式的“海边狂欢”。
这一成功,折射出文旅消费逻辑的深层变革。传统旅游模式强调“物”——名胜古迹、5A景区、星级酒店,游客的满足感来自“去过”的符号积累。而新一代消费者,更看重“人”的体验——能否在旅途中获得情感释放和互动共鸣。
“东疆有京津冀地区最近的海岸线,泡泡岛音乐节与东疆海滨旅游资源高度契合。演艺与旅游融合,音乐文化打造潮流IP潜力无限。”泡泡岛音乐节主办方负责人诠释音乐节选址初衷。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报告显示,18-35岁游客中,76%的人将“情绪满足”列为出行首要考量,远高于“景点数量”(42%)和“住宿条件”(38%)。这一趋势催生了“城市漫步”“躺平游”“反向旅游”等新玩法,也使得音乐节、艺术展等“情绪密集型”活动迅速崛起。泡泡岛的运营团队深谙此道。突破“演出+观众”的单向关系,构建多维沉浸场景。
音乐+艺术,先锋艺术家打造大型装置,“泡沫之塔”,白天是雕塑,夜晚化身光影秀载体;社交裂变,设置“陌生人合唱区”“即兴舞蹈擂台”,促进互动;文化融合,联合本土餐饮品牌合作推出特色文创食品,让乐迷味蕾留下城市印记。
“现代人太需要一场集体狂欢了。”一位文化评论业内人士这样分析,“泡泡岛提供的不仅是音乐,更是创造重建人际连接的崭新体验。”
保障服务的假期大考
三天超十万乐迷涌入,叠加“五一”假期看海人潮、邮轮游客高峰,构成假期文旅服务与安全保障的一次关键大考。
音乐节即“动员令”!滨海新区领导奔赴音乐节现场调度检查、指挥安全运行工作;高铁、地铁、公交全城总动员,强化交通接驳,客流疏导与组织,交通资讯、指南实时发布,搭建起强有力的游客集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新区公安、交管干警、安保人员、广大志愿者一线执勤;东疆管委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休假,全员上阵。安全至上、乐迷游客至上、服务至上,打响大型音乐节服务战、安保战。“音乐节三天,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吃上一顿热乎饭。虽然累一点儿,但看着音乐节上一张张观众和乐迷的笑脸,我们也值得了。”东疆文旅局工作人员感慨道。
“卫生间多了,服务保障人员多了,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感觉音乐节的服务保障越来越好了!”来自北京的乐迷武玥已是第三次观看音乐节,她的收获是音乐节既新潮又温馨。而温馨就体现在无处不在的对乐迷的贴心与暖心服务。
记者观察到,新区各部门、各单位服务保障的坚实有力,正是泡泡岛音乐节成功的重要基石。
文旅IP塑造需接力跑
强势发展之余,未来如何致远?专家对泡泡岛音乐节未来也寄予厚望。孙云鹏教授建议,依托京津冀文旅资源可打造国际音乐节品牌。首先要保持个性化,深耕“海洋生态”主题,或引入更多跨界艺术形式;其次推动文旅协同。可借鉴成都“大熊猫+文旅”模式,延伸音乐主题酒店等周边业态,推出艺术家驻留计划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元演艺消费可带动4元周边消费,此杠杆效应尚待深挖。
未来,泡泡岛音乐节若能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拓展国际阵容,借力京津冀区位优势,这个“音乐+艺术+海洋”特色IP必将走向更广阔舞台。
夕阳西下,2025年泡泡岛音乐节的终场落幕,人群久久流连。海风传递着共同心声:2026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东疆再会!
记者手记
承继创新基因打造品牌节会
三天超10万人热情奔赴,售票总量刷新国内3日制音乐节纪录,带动周边综合消费超6000万元,在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泡泡岛音乐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彰显滨城打造“双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借助场景上新的巨大创新潜力,弥补了新区品牌节会的空白。其成功,首先源于定位准确,它迎合了年轻群体文旅消费升级这一新趋势,其次是借助了京津冀文旅融合协作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而接续举办,久久为功,保持定力,也成就了这一文旅IP的形成。关键在于主办各方发展文旅产业思想解放和思维跃升,滨城东疆这片开发开放的热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今以航空租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已然成为滨城高质量发展的“现象级”区域,创新与奋斗已深深刻入每一位奋斗者的基因中。试想,若固守陈规、畏首畏尾,何来十万人的音乐盛会?!唯有解放思想、坚持创新,方为干事创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三年对于音乐节的成长不过弹指,虽存完善空间,但他正如茁壮幼苗,要各方呵护培育,假以时日,定能成长为享誉中外的“参天大树”,诞生享誉国内外的音乐节品牌。
来源:滨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