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或称庙市,始称“社祭”,源于宗教活动。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云集,就引来了做生意的商贩,于是就形成了庙会。2009年,潮音寺庙会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音寺庙会(农历二月十九日)活动历史悠久,从明永乐年间(1404)建寺后,形成民间社火活动。当时渔民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都汇集潮音寺拜观音菩萨,逐渐形成庙会活动,“地方志”上就曾记载过庙会的宏大场面。赶庙会成为彼时民间最时尚的词汇和最休闲的活动,当时大沽地区是华北地区以潮音寺为中枢的物质集散地,漕运、商贸文化交流都通过庙会活动汇集在一起,清康熙、乾隆年间庙会活动十分兴盛。
民间花会表演,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杂技、民间曲艺、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天津快板等都曾为潮音寺庙会助兴。民间艺人们在庙会中展示泥人、面人、糖人、手编花鸟、绘画、雕刻、书法、古玩……东北二人转、西北拉骆驼、西南茶艺,以及耍猴、骑马、游艺、歌舞等民间杂艺数不胜数。此外,商贸交流也更为突出,上千种商品云集庙会。每年庙会期间,更是云集十几万赶庙会的信众和游客,是历史遗产中极具传承价值的一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