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皇都卫城,方圆三百里,国之名镇。今昔,北享蓟永潮之势,东耀渤海湾之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所谓:开埠八百余载,渔师沧海驭舟;宋元明清拂过手,须臾驰过春秋!津沽几多风云,渠塘无数长遒;青史若能传千载,自有来者抖擞。今欲乘盛世之时,募北塘史志,以品前人之鉴,亦展古镇之荣也。
(二)庚子事变与北塘浩劫(上)
庚子年的那些事
一百二十五年前的公元1900年,也是中国的庚子年,“庚”代表秋天的方位,象征着果实和丰收;“子”为地支之首,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萌芽,因此,“庚子年”也寓意着新生、丰收和希望。清朝百姓自然期待能在“庚子年”有个好的光景,勤劳质朴的北塘渔家同样祈盼着“庚子年”能够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然而,人们盼来的不是福,是祸。伴随着外国列强的隆隆炮声,一场空前浩劫正向北塘奔袭而来。一夜之间,北塘百姓承受了兵燹战乱之祸、生离死别之痛、累卵倒悬之危、国破家亡之殇,此时的中华民族也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让我们拂开尘封的记忆,凝望北塘那段痛心疾首的历史,时刻警醒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把话题扯得远一些。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从中国攫取大量的白银和珍宝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只需要付出一小部分兵力便可以在中国获得数不尽的财富。当时中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贪婪的侵略者为加强对中国资本的控制,密切观察中国、研究中国,时刻寻找瓜分中国的机会。很快,机会出现了。
外交使节及家眷在北京的跑马场
(拍摄于1899年)
原来,随着中国国土的沦丧,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候中国出现维新、守旧两派。维新派主张变法,通过引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实现国家自救;守旧派则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宜固守夷夏之防,排外攘夷之念,两派一时相持不下。当时光绪皇帝逐渐接受了维新派关于变法图强的改革方案,结果引起了与其改革宗旨和利益相违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恐慌,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的镇压--戊戌政变,把方兴未艾的维新运动扼杀在摇篮之中,光绪皇帝也因此成为了失去自由的囚徒天子。此后,慈禧太后一直有块心病,她害怕未来光绪重新执政后,自己难逃被清算的命运,为一劳永逸的解决后顾之忧,慈禧以光绪皇帝无子嗣为由,立自己的亲信端郡王载漪的次子溥儁为大阿哥(皇储),伺机替代光绪皇帝。《崇陵传信录》一书是这样记载的:上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承大统。随后,慈禧太后又分别提拔重用一些饱学之士,如北塘翰林高赓恩等,直弘德殿,为溥儁授业解惑,也为将来废黜光绪皇帝做好铺垫。
《崇陵传信录》1卷
慈禧的废帝计划,立刻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外国列强当然不希望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从而摆脱西方的控制;但更不希望由一群顽固派把持将中国退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再加上出于对能够接受西方事物的光绪皇帝的好感,于是,就比较一致地充当起了光绪帝及其维新派的“保护伞”。因此对慈禧的废帝计划指手画脚,把慈禧逼得骑虎难下,气得七窍生烟。在晚清时代,谁都知道外国人不好惹,慈禧一派势力碍于中国积贫积弱的国力,也一时手足无措。他们在苦苦思索对付“洋人”的办法,还真别说,慈禧手里还真有一副对付“洋人”的好牌--那就是清朝的老百姓。
慈禧太后废帝计划嘲讽漫画
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势力逐步深入清朝内地,尤其是传教士,走村串户,吸纳教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京畿重地,成为了传教士重点传教的地方,但同时也跟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不少纠纷。因此,民间“仇洋排外”的情绪越来越高。山东、直隶和天津的仇洋排外活动由来已久。这些地方,老百姓有两个习惯,一个是习武,再一个就是结社。由于清政府对这些结社活动持放任态度,随之,各种结社迅猛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义和拳后来改称义和团。义和团民烧香上供,练习拳术,如醉如痴。他们活动方式的特点就是“请神附体、刀枪不入”,请神时口念咒语,把民间信奉的各种神灵请下来,附到自己身体上,然后就自诩拥有刀枪不入的“神术”了。比如,义和团民在展示“神术”时,会用一个扎枪往自己咽喉上先是这么一顶、再一用力,确实能把扎枪给顶弯了,好似有“神功护体”一般。当然,这种“神术”只限于他自己去顶,要是别人拿枪“卟哧”给他捅这一下子可不行,什么“神术”也护不住。佛教高僧倓虚法师在北塘生活时曾有这样一段传神的描述:“义和团,在当时本是一种邪教门,一般人信的都入了迷。在营盘里十六七岁的那些孩子,一念咒就会耍大刀;并且还称名为太乙真人,孙悟空,等神离了体的时候,还累的了不得,歇半天。我问他们念的什么咒,他们也就随便一说,什么‘一打天门裂,二打地门开,三请师傅下山来’,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另外义和团有个口号叫“扶清灭洋”,消灭中国境内一切的洋人及西洋的事物,这让恨透了洋人的慈禧太后觉得可以利用义和团来“报复”洋人。虽然义和团的“神术”根本靠不住,但慈禧觉得问题不大,也许义和团真能把这些“洋人”给唬住了,甚至“迷之自信”地向“洋人”宣战。从此,头缠红巾,手持各种古老兵器的义和团民,杀教民、焚教堂,一场灭洋战斗打响了。
义和团在天津张贴的揭贴
(天津博物馆)
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的蓬勃发展,对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外国列强也终于找到了瓜分中国的借口。他们以镇压义和团、保护外国居民和使馆的安全为名,拼凑联军,派兵强行入京。1900年6月10日,由英、俄、美、法、德、意、日、奥八国组成的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自大沽、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7日,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率领官兵奋勇抵抗,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失守。八国联军从大沽登陆,打开了进攻天津和北京的门户。7月14日,联军攻陷天津。8月14日,北京陷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孱弱不堪的清廷屈服了。联军攻占北京城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无休止的贪欲,随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联军进攻大沽口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几天以后,在一艘停泊在大沽口名为“勇士号”的战舰上,沙俄的将领们正酝酿着一个新的瓜分中国的计划。他们围拢在一起,在一张被翻阅了无数次的作战图上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只见图纸上赫然写着“北塘”的名字......烽火狼烟也即将在北塘升起。
(未完待续)......
来源:滨海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