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5-03-06 收藏 0 1

app.gif




北塘古镇


撬动半部晚清史

的传奇密码




在渤海之滨,有这样一个地方,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静谧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它就是北塘古镇。“一座小渔村,半部晚清史”,这句饱含深意的评价,精准地道出了北塘古镇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辙痕,每一段故事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


当海风轻轻拂过,那带着咸腥味的气息,仿佛是历史发出的深沉叹息,引领着我们穿越六百余年的风云变幻,慢慢地揭开它神秘而厚重的面纱。

沧海桑田


北塘古镇的前世今生





北塘的历史渊源,最早可回溯至北宋时期。彼时,这里还是一片浩渺无垠的汪洋,大自然的伟力悄然运作,黄河频繁决口改道,裹挟着巨量泥沙奔涌而下,经年累月的冲积沉淀,使得陆地逐渐从沧海中浮现。到了元代末年,已有零零星星的渔民、盐工为求生计,在此地落脚扎根,简陋的居所错落分布,形成了最原始质朴的村落雏形。渔民们以舟为马,以海为田,每日迎着破晓的第一缕曙光出海,在波涛中讨生活。那时的海面,帆影点点,号子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原始而质朴的生命乐章。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拉起渔网,收获着大海的馈赠,也孕育着北塘坚韧的底色。

明永乐二年(1404 年),大规模的移民潮汹涌而来,“燕王扫北”使得这片土地人口激增,村落的规模与格局日益完备,正式踏上了发展之路。各地移民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精湛多样的生产技术,它们与当地蓬勃发展的渔业、盐业相互碰撞、融合,如同点点星火,点燃了北塘古镇成长的引擎,使其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明清时期,北塘凭借无可比拟的优越地理位置,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海防重镇与商贸名镇。它雄踞海河入海口,扼守京津门户,鱼盐漕运之利汇聚于此,仿若一块磁石,吸引着八方商贾纷至沓来。一时间,港湾内千帆竞渡,桅杆如林;街市上人头攒动,店铺林立,繁华盛景令人瞩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海禁大开,北塘的航运业与渔业仿若振翅高飞的鲲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迅速崛起为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核心之一,声誉远扬。

晚清风云

战火中的北塘

晚清之际,古老的华夏大地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北塘古镇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时代的惊涛骇浪之中,成为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与深度参与者,其命运的轨迹与国家的兴衰起伏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作为海防关键据点,北塘自明清起便精心修筑了炮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明嘉靖年间,东西两座巍峨炮台拔地而起,傲然屹立,史称“北塘双垒”。在太平岁月里,它们是民众登高揽胜、凭垒观潮的绝佳去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其增添了一抹浪漫的人文色彩。


然而,19 世纪中叶,列强的坚船利炮如乌云压境,瞬间打破了往昔的宁静祥和。1860 年,英法联军悍然侵华,他们狡猾地探知北塘撤防的情报,如恶狼扑食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塘炮台。紧接着,以此为突破口,绕道大沽炮台,大沽防线轰然崩塌,京津之地门户大开,随后便是惨绝人寰的劫掠——天津城惨遭蹂躏,京城沦陷,圆明园在熊熊烈火中化为废墟,这一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如山的灾难,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中华文明遭受重创。但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北塘人民毫不畏惧,他们拿起简陋的武器,凭借一腔热血,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抵抗精神。虽力量悬殊,最终未能阻挡列强的铁蹄,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却如璀璨星辰,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上。


1900 年,八国联军再度张牙舞爪地进犯。此时的北塘炮台虽已深陷列强重重包围,孤立无援,但北塘军民毫无惧色,他们咬紧牙关,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奋战长达三个月之久,成为八国联军攻陷的最后一处军事设施。1901 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根据条约规定,北塘炮台被无情拆除,曾经威风凛凛、让来犯之敌望而生畏的军事要塞,轰然倒塌,化作一片残垣断壁,在风雨中无声地哭诉着那段饱含血泪的屈辱历史。如今,重建后的北塘双垒炮台庄严肃穆地矗立在原址,它不仅仅是一道供人游览观赏的景观,更是一座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刻警示着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奋进。

经济命脉

商业与民生的变迁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叩开中国国门后,经济侵略的浪潮汹涌袭来,北塘亦深陷其中,传统的经济模式遭受重创,摇摇欲坠。19 世纪 70 年代起,外国航运势力如潮水般涌入,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迅速挤占市场,民族航运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逐渐萎缩凋零。众多原本以航运为生的船只无奈之下,纷纷转投渔业,却意外地为北塘渔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使其渔业规模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北方赫赫有名的渔业重镇。


商业领域同样面临着严峻考验,洋货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充斥着本地市场。那些精美却带着侵略烙印的洋布、洋火、洋油等商品,瞬间打破了本地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原有的生态格局,传统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挤压,从业者们忧心忡忡。然而,北塘人民骨子里就流淌着坚韧与智慧的血液,他们没有在困境中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在荆棘丛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渔业若能与新兴商业形式有机结合,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于是,渔业加工产业蓬勃兴起,新鲜捕捞的鱼虾经过精细加工,制成风味独特的鱼干、虾酱等产品,远销各地;海产品贸易也日益兴盛,北塘成为北方沿海重要的海产品集散地,为北塘的经济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北塘的美食文化也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北塘虾酱,那浓郁醇厚的味道,是岁月与大海共同的馈赠,北塘海鲜,以新鲜肥美的各类海鲜为食材,清蒸、红烧、蒜蓉等做法多样,让食客大饱口福。这些特色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北塘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北塘人民祖祖辈辈的记忆与深厚情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品这独特的风味。


北塘名人


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

北塘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还培育出众多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他们宛如璀璨星辰,为北塘的历史长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铁脖子御史”陈鸿翊

陈鸿翊,字仲鸾,北塘本土孕育的精英,清咸丰年进士,官至山西道御史。他身处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列强环伺,侵略的硝烟弥漫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角落,国家危如累卵。在这危急存亡之秋,陈鸿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他敏锐洞察到僧格林沁撤掉北塘防线,转而在营城设防这一决策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时,内心忧心如焚。他深知,一旦英法联军“由北塘上岸,阻我营城驻守之兵,不能过河援应,因而南趋大沽北炮台后路,前后夹攻,则大沽甚为吃重”。尽管深知此举可能冒犯权势赫赫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但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向咸丰帝直陈己见。虽未能即刻扭转局势,可后续的战事发展却无情地证实了他的先见之明——英法联军正是瞅准北塘防御空虚,从这里登陆,如入无人之境,大沽炮台随后沦陷。经此一役,“铁脖子御史”的绰号不胫而走,人们钦佩他的刚直不阿、忠肝义胆。


大沽兵败后,朝廷谕令陈鸿翊返回原籍北塘操办团练。他领命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天津,凭借在当地的威望与人脉,积极奔走招募,迅速集结了沧州、静海两地四百余名热血民勇。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从后路对英法联军发起突然袭击,给侵略者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为保卫家乡、抵御外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身为封建王朝的官吏,陈鸿翊深受传统封建道德熏陶,他曾为北塘村民郝恩诏之女润姐奏请旌表,以表彰其守贞不嫁的精神。郝氏牌坊和姑娘坟便是因他的奏请而兴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观念。

民国总统黎元洪

黎元洪,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身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他的人生轨迹与北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黎元洪祖籍湖北黄陂,幼年家境贫寒,生活的磨难如影随形。10 岁时,他跟随父亲背井离乡,迁至北塘这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彼时的北塘文风昌盛,仿若一座知识的殿堂,浓厚的文化氛围滋养着每一个求学之人。黎元洪先后求学于名师张子仰、李雨霖家馆,在诸位良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为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绪九年(1883 年),19 岁的黎元洪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管轮科,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生涯。他亲身参与甲午海战,在惊涛骇浪、炮火纷飞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深刻体会到国家的贫弱与列强的强横。战后,他追随张之洞奔赴湖北武昌,投身新军训练,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务实的工作作风,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升任要职。在辛亥革命的滚滚浪潮中,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一步踏入民国初期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中心,此后两度出任大总统,三次担任副总统,其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充满争议。有人赞他顺应大势,稳定局势;有人责他软弱妥协,左右摇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在北塘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他的成长历程中。1913 年,黎元洪重回北塘,怀着对先辈的追思,扩建了父母墓葬,即黎公墓。因其通体采用洁白无瑕的汉白玉材料,在日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老北塘人亲昵地称其为“白坟”,这座坟墓承载着他对故乡的眷恋与敬意。

翰林大儒高赓恩

高赓恩,清朝时期北塘走出去的杰出文人,清光绪二年丙子恩科进士。他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识,于诗、书领域造诣颇深,堪称一代大家。在京城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宛如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他心怀悲悯,乐于助人,对待乡亲更是古道热肠。乡亲们有事进京,人生地不熟,他总是慷慨解囊,提供资助;回乡省亲时,目睹贫困乡亲生活艰难,便常以自己精心创作的字画相赠,助其换些钱粮,渡过难关。


晚年告老还乡后,高赓恩选择迁居宁河芦台镇,远离尘世喧嚣,过起了草屋茅舍、布衣粗食的简朴生活。他曾担任四川学政、湖南主考等重要职务,一生桃李满天下,门下学生众多,且个个学有所成。高赓恩甘心淡泊名利,日常以诗书自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怡然自得。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高尚品德与精神追求,为后世学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塘子弟勤勉向学,修身养性。

爱国将领李恩荣

天津北塘(原宁河北塘)人李恩荣,也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北塘豪杰。徐世昌主政东北三省期间,李恩荣效力其麾下,彼时正值多事之秋,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通过炮制“间岛”问题,蚕食我国吉林边境领土。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李恩荣临危受命,作为吴禄贞将军的得力助手,与周维桢一道受朝廷重托,奔赴延吉办理边务。


他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带着六名专业测绘员,从吉林省城毅然出发。一路上,他们轻装简从,骑着快马,携带精密勘测工具,日夜兼程,奔赴延吉那片危机四伏的边疆之地。长白山的崇山峻岭、图们江的滔滔江水见证了他们的艰辛——酷暑难耐,蚊虫肆虐,他们风餐露宿,在野兽时常出没的荒郊野外艰难前行;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历时七十三天,行程长达两千六百多里,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祖国领土的赤诚守护之心。他们实地考察、精准测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收集整理了海量珍贵资料,并据此绘制草图。最终,李恩荣凭借精湛的测绘技艺,负责完成了《延吉边务专图》,还参与编写了洋洋洒洒长达十余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书》,以铁一般的事实和详实的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随后与日本人进行的针锋相对的领土交涉中,他们凭借这份扎实的成果,据理力争,毫不退缩。这场较量堪称中国近代史上对外交涉的成功典范,李恩荣等人用热血与智慧,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立下了不朽功勋。


此后,李恩荣扎根延边和吉林,兢兢业业,官至统领。因常年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无奈告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带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回到家乡北塘。他带回的大量与“延吉边务”相关的图稿、手稿、勘测仪器和书籍资料,那是他一生的骄傲与心血,视若生命。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家人因惧怕日本侵略者发现这些遗物而惹来杀身之祸,竟在慌乱中将其付之一炬,包括那些珍贵无比、记录历史瞬间的照片、伴随他征战沙场的战刀、精密的勘测仪器等,如今已无一件原物留存,徒留后人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倓虚法师

北塘还与近代高僧倓虚法师有着深厚渊源。倓虚法师俗名王福庭,生于北塘附近,自幼受当地佛教氛围熏陶,心怀慈悲。成长过程中,他目睹世间疾苦,毅然踏上修行之路,最终成为一代大德高僧。


虽常年在外弘法,但倓虚法师从未忘记故乡北塘。他多次回乡讲经说法,将佛法的智慧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百姓们听闻法师归来,纷纷前往聆听教诲,一时间,禅音袅袅,润泽人心。法师所倡导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理念,与北塘人善良、坚韧的品性相得益彰。


书乡文社


文脉汇聚之地




北塘的私塾文化与观澜书院紧密相连,是当地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


明清以来,北塘私塾文化繁荣,最多时有200多间私塾,有族学、村塾、家塾、门学等类型,呈现出“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的景象。这些私塾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像御史陈鸿翊、帝师高赓恩等著名人物,都曾在私塾接受教育,北塘古镇600年历史上共出了128位进士,私塾功不可没。


而观澜书院作为北塘清代文化教育的象征,其诞生也深受私塾文化影响 。光绪元年(1875),北塘道光己酉优贡陈梅,年逾八十,为让北塘学生不再求学艰难,提倡建立北塘书院,获得一致赞成。他命侄孙陈学曾代为筹办,拨船商公款三百金建成村镇书院,谦称“书乡文社”,这便是观澜书院的前身。此后北塘文风日益兴盛,科举中成名者众多。


观澜书院整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环境清新淡雅,是三进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3万㎡,地上建筑面积约4024㎡,由四合院、西洋楼、中式大殿和其他10间相连的中式建筑构成。其中西洋楼最早是北塘古镇中规模最大的万隆当铺,后来华人传教士在当铺基础上建立了天主教堂,如今重建恢复了当年古镇的建筑元素。书院的大梁和柱子均采用原木,正厅方正、高挑,又位于书院中庭和后院正中,气势恢宏。


如今的观澜书院仍然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功能。吸引着文人墨客常在此咏诗题记,促进了北塘文化的繁荣发展,让北塘的私塾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共同铸就了北塘深厚的文化底蕴 。

故里心间在文字中,体验千种人生每一个落是段旅程

神秘绮丽


凤凰街的传说


北塘古镇,有条拥有600年历史的凤凰街,这条街上一直流传着动人的凤凰女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塘还只是个小渔村,生活清苦。一天,一位身着五彩羽衣的女子翩然而至,她自称凤凰女,来自仙山。凤凰女心怀悲悯,见渔民们出海艰辛,常遇风浪,便施展仙法,为他们驱散迷雾,指引鱼群聚集之地。在她的帮助下,渔民们收获颇丰,生活逐渐富足。


然而,凤凰女的善举触犯了海妖的利益,海妖大怒,兴风作浪,妄图赶走凤凰女。凤凰女为了保护渔民,与海妖展开殊死搏斗。在激战中,她的五彩羽衣被海妖撕破,法力大减,但她依然顽强抵抗。最终,凤凰女耗尽灵力,化作一道光芒,融入北塘的土地。此后,渔民们为了纪念她,将她常出没的这条街命名为凤凰街。每逢节日,人们还会在街口摆上鲜花,祈愿凤凰女护佑北塘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凤凰女的传说,如同璀璨星辰,在北塘的文化天空中闪耀,代代相传,赋予了古镇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如今的凤凰街,也叫“海鲜一条街”,已然成为北塘极具特色的地标性地段。漫步其间,海风裹挟着大海特有的咸鲜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大海对食客们发出的热情邀约。街道两旁,一家家海鲜餐馆鳞次栉比,店招牌在阳光与海风的轻抚下闪烁,它们风格各异,或古朴典雅,透着渔家传统的韵味;或时尚现代,彰显着都市海滨的活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凤凰街更是热闹非凡,霓虹灯照亮了街道,食客们欢声笑语,酒杯碰撞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海滨夜曲,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在这充满魅力的海鲜美食天地与文化港湾之中。

这座承载着半部晚清史的小镇,它的过去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如实记录着国家的兴衰荣辱;它的现在是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和谐乐章,激昂奏响着发展的奋进旋律。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跨越。


如今的北塘古镇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天津滨海新区熠熠生辉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对文化的好奇,在这里探寻曾经的足迹,穿梭于古街古巷,感受古镇的独特魅力,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别样风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宛如一台强劲的引擎,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昌盛,为北塘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座"古老的渔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未来的岁月里,北塘古镇必将继续坚守初心,传承和弘扬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静静等待着更多的人前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聆听它动人的故事,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夜读史记


继续探索古镇的故事


夜晚的灯盏下,书香悠悠弥漫,

仿若一条隐秘的时光甬道悄然铺展。

陪伴我的,是那承载岁月的无声语言,

指尖轻触书页,思绪翩跹。


此刻,我沉醉于北塘古镇的历史长卷,

旧街古巷、砖石瓦檐,在文字间浮现。

故事里的悲欢离合,如潮起潮落激荡心间,

先辈的足音,穿越烽火硝烟,声声在耳。


或有渔家扬帆,迎击渤海的风浪滔天,

或见商埠繁华,往来贾客的笑谈晏晏。

在这行行文字中,我仿若亲踏古镇百年,

体验千种人生,感怀尘世变迁。


每一个段落,皆是通往往昔的一段旅程,

每一页翻过,北塘古镇的底蕴愈发深沉。

灯下夜读,与历史相拥,不舍入眠,

待明日曙光起,再续这古镇的旧梦新缘。


北塘陆院

每一次旅途,都是一段美好的相遇

北塘陆院是北塘古镇自营的特色鲜明、精美别致的合院酒店,包括宴池、石歇、竹茗、艺芸、书墨、诗雨六个不同特色的庭院,共23套客房,客房种类丰富,满足了不同宾客的需求。从一室一厅的私汤套房、两室一厅的私汤套房到豪华loft私汤套房,每一间客房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每个细节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更好享受和追求。


酒店特设空中漫步观景休息平台、可阅读的时尚漫游连廊、多个网红打卡空间、咖啡酒吧休闲娱乐空间及艺术装置,形成具有时尚性、艺术性的标志点和展示点。

承接住宿、团建、会议、餐饮、休闲娱乐等活动,欢迎体验!


来源:北塘古镇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