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功。济黄河。河水汤汤。旦暮有横流波。袁氏欲衰。兄弟寻干戈。
决漳水。水流滂沱。嗟城中如流鱼。谁能复顾室家。
计穷虑尽求来连和。和不时心中忧戚。贼众内溃。君臣奔北。
拔邺城奄有魏国。王业艰难。览观古今。可为长叹。
01
奠定武功,挥师渡过黄河。黄河水浩浩荡荡,早晚都有汹涌横流的浪波。袁氏家族即将衰败,兄弟之间不久便大动干戈。决开漳水,水势如注汹涌磅礴。可叹城中之人如同随波的游鱼,谁又能再顾得上自己的家室。计谋用尽,思虑竭尽,只好前来求和。但求和的时机已错过,心中满是忧愁悲戚。贼军内部崩溃瓦解,君臣纷纷败逃奔北。一举攻克邺城,于是拥有了魏国之地。成就王业如此艰难,纵观古往今来,实在令人为之长叹。
02
《定武功》由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缪袭所作,是一首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曹操初破邺城、奠定魏国基业这一关键历史事件,展现了战争的波澜壮阔与政权建立的艰难曲折。“定武功,济黄河。河水汤汤,旦暮有横流波。”开篇诗人虚笔点题“定武功”,随即描绘曹操率军渡过黄河的场景。黄河水势盛大,日夜奔腾,波涛汹涌,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如实描写,更营造出一种宏大而紧张的氛围,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艰难与不可预测,为下文的战事叙述渲染气氛。“袁氏欲衰,兄弟寻干戈。”此句点明了当时的局势,袁绍家族走向衰落,其内部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而大动干戈。这一描述揭示了袁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为曹操的胜利埋下伏笔,凸显出袁氏自身的衰败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决漳水,水流滂沱。嗟城中如流鱼,谁能复顾室家。”诗人具体描写了战争中的关键策略——曹操决开漳水,水淹邺城。漳水如猛兽般汹涌,城中百姓如同水中的鱼,四处奔逃,顾不上自己的家室。这几句诗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军事手段的强硬与果断。“计穷虑尽,求来连和。和不时,心中忧戚。”在曹操的强大攻势下,袁氏势力计穷力竭,只能寻求讲和。然而,求和的时机已然错过,曹操心中忧虑的是尚未彻底平定的局势,而袁氏一方则陷入了深深的忧戚之中。这几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双方在战争后期的心理状态,展现出局势的微妙变化。“贼众内溃,君臣奔北。拔邺城,奄有魏国。”最终,袁氏贼众内部崩溃,君臣纷纷败逃,曹操成功攻克邺城,拥有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这几句诗简洁有力地叙述了战争的结果,宣告曹操在这场关键战役中的胜利,也标志着魏国霸业的初步奠定。“王业艰难,览观古今,可为长叹。”诗歌结尾,诗人感慨建立王业的艰难,回顾古今历史,不禁为之长叹。这不仅是对曹操创业艰辛的感慨,更是对历史兴衰、政权更迭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与思索。整首诗叙事清晰,从战前的局势,到战争中的策略、过程,再到战争的结果,最后上升到对王业艰难的感慨,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而有力,如“河水汤汤”“水流滂沱”等,通过对水势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画面感;“贼众内溃,君臣奔北”等语句,简洁明了地叙述战争进程,尽显战争的紧张激烈。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悲悯,也有对曹操建立功业的肯定,更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喟叹,情感丰富而复杂。此诗既是对曹操破邺城这一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也是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艺术写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
-消息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