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国画中的青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绘画元素,它不仅在画面上展现了青蛙的自然形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审美价值。
青蛙在国画中的形象
形态特点:青蛙在国画中常被描绘为大眼睛、大肚子,以及一双长长的后腿,这些特征使得青蛙的形象既逗人喜爱又充满动感。画家们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生动的造型,将青蛙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态表现:国画中的青蛙往往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各种动态之中,如跳跃、游泳、捕食等。这种动态的表现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体现了画家对青蛙生活习性的深入观察和理解。
青蛙在国画中的寓意
丰收与富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蛙的鸣叫声常被视为丰收的象征。因此,国画中的青蛙往往寓意着农业的丰收和生活的富足。
多子多孙:青蛙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变身,尤其是蝌蚪状态时被形容成精子游动,这无形中增强了青蛙生育能力强的认识。因此,青蛙在国画中也常被寓意为多子多孙、繁衍昌盛。
自然与和谐:青蛙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其形象在国画中往往与山水、草木等自然元素相融合,共同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这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青蛙头宽扁,呈三角形,口大舌扁平,舌尖分叉。眼大突出,有眼睑,眼后有鼓膜,突出于头部的两侧。足两对,前足短,生有四趾,后足长,生有五趾,趾间有蹼,属水陆两栖动物。青蛙背部为深绿或棕绿色,生有黑斑或条纹,腹部白色。青蛙的画法有勾勒填色和意笔点垛两种。
一、青蛙的特征
青蛙为两栖动物,又叫田鸡。头扁嘴宽,头身呈三角形,两眼圆而突出,背部呈黄绿、深绿或灰棕色,有黑斑,腹部为白色。有四肢,前脚短小,后肢粗壮,并较前肢长。常栖息于河塘草丛中。青蛙静止不动时,两条大腿是收缩的,跳跃时,两条大腿则向两连或后面伸展。
用硬毫渴笔淡墨意勾,自头部开始,再勾眼、鼓膜、头的轮廓,继勾背部、腹部、后肢、前肢。笔意要灵活,用线要有粗细变化,可以有断续。淡墨勾后再以浓墨局部提加,俟干后先以淡赭色分染,再用淡草绿罩染蛙体的大部,仅空出腹部和鼓膜。在这遍罩色半干之际用一层淡三绿撞入其上。随即用稍浓一些的草绿于前、后肢上点斑,用白粉染鼓膜、染腹部。最后用浓墨点睛。
二、青蛙的画法
青蛙可以用墨画:
1.用浓墨一笔画出头顶,形状呈三角形。
2.再用浓墨两笔画出背部。
3.用中锋画出后腿和脚趾,注意要有力度。
4.接着用中锋画出前肢和脚趾,注意造型上要比后腿短。
5.用中墨勾出眼圈、嘴、气囊、胸腹的轮廓,用浓墨点画眼珠。
意笔点垛画法强调的是“神似”,以形写神。要体现神似必须借助于笔墨,在取形上要提炼、概括、删繁就简,抓大形做适当地夸张、变形,这里前肢、后肢是动态变化的主体,尤其是后肢的曲伸在瞬间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蛙体的神韵,蛙在水中的泳姿,以及从陆地向水中的一跳,前、后肢的曲伸是动态上最美的。
先用兼毫大白云灰墨蘸浓墨,侧锋笔尖朝前向后一笔点入后随即下按,形成前深后淡的笔墨效果,这一笔点头。接着在这一笔之后,仍以同亲笔法、墨色于其后左、右两笔点背。然后再以稍干的笔蘸深墨一横一竖两笔写出一侧的后肢,这两笔都是浇笔先按再提,收笔再一轻按,画出后肢蜷曲的折角。
继以不同长短的五笔,从前向后写出后趾。另一侧后肢及后趾,仍以同样笔法勾写,但需从动态结构上注意相互位置上伸曲的角度变化。在用笔上这侧后肢的两笔,一笔是从上到下;另一笔则是从前向后的一横。后肢的五笔从上到下分别不同长短地勾写。后肢的这些用笔,行笔要挺劲,有力度,起笔、收笔都要干净利落。后趾的用笔是露锋起笔由细到粗,先提后按,笔要灵活迅捷,刚中寓柔。前肢的两笔是点,露锋起笔轻点轻按,一竖一横,墨色前浓后淡,随即以四短笔从前向后浓墨写趾。前后肢画好后再用淡墨硬毫细笔两笔勾出口部、胸、腹部,最后染墨点睛。
青蛙也可用墨绿或汁绿画:
1.用花青加藤黄调出汁绿或再墨调出墨绿,以点画出头的顶部。
2.用同样的色彩两笔画出身体。
3.接着画出四肢,注意前后脚的区别。
4.用中墨画出青蛙的嘴、眼圈、气囊、胸腹及脚趾。
5.用浓墨点睛,并用深墨画出身上的深色条纹。
点垛除墨色外,亦可以用花青色蘸不同浓淡墨色点垛或深草绿蘸花青色、墨色进行。
青蛙还可用赭石画:
1.用赭石加一点墨调出深赭石,先点画出青蛙头的顶部。
2.用同样的色彩画出身体。
3.接着画青蛙的后腿和前腿,要画出青蛙的动态。
4.用淡墨画出青蛙的嘴、眼圈、气囊、胸腹及脚趾等。
5.最后用浓墨点睛,并画出青蛙身上的斑纹。
来源: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