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4-12-24 收藏 0 1


2015年2月18日,安新县南教台村。年三十的下午,孩子们都回来了,连带着把在城里养的两条狗也带了过来,一家人坐在炕头包饺子,春节的气氛浓厚。  刘立昌 摄


北方土炕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北方土炕是用土坯和泥一层层的垒起来,再分割成一块块之间相连的炕道,上面摸成平展的炕面,然后铺上炕席,冬暖夏凉。土炕,不仅仅是一方休憩的卧榻,更是北方人家生活的核心,是亲情凝聚、故事流传的地方。在这里,一家人围坐炕上,谈天说地,分享着喜怒哀乐。孩子们在炕上嬉笑玩耍,长辈们则在一旁讲述逸闻趣事。土炕见证了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人见证了无数个平凡而又珍贵的日子。


几年来,我对家乡近200户农村家庭进行采访、拍摄,记录他们的生存、生活现状。拍摄他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曾经,我生在土炕上,长在土炕上,土炕承载着我的童年与梦想。17岁,我离开家乡,进入军营,而后参加工作。虽然几十年过去,却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我喜欢到乡下田间地头采访,与乡亲在炕头上聊天,感受质朴的生活日常,体验传统农耕文化与风俗,


现如今,农村的变化天翻地覆,土炕被新房子里各式各样的床铺取代,“炕”上民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时光走过的痕迹,都牢牢地叠印在这盘土炕上,是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交替的缩影。

文并摄影 / 刘立昌


2015年4月25日,蠡县高佐村。吃完饭,孩子们在饭桌上看书写作业。  刘立昌 摄


2015年5月31日,安新县曲堤村。王闺老伴在白洋淀边打鱼,由外孙女陪着在家输液。  刘立昌 摄


2015年11月30日,安新县南教台村。王占,73岁,家住村里最西头。村西是白洋淀的马棚淀,地势低洼,现在早已没了水的踪影。  刘立昌 摄


2016年2月22日,安新县南教台村。于振修在保定市的邮政系统上班,老伴在村里服装厂打工。周末,48岁的于振修会回家帮着干些家务,农忙时帮着打理家中的几亩地。  刘立昌 摄


2016年2月23日,安新县南教台村。于凤格从小就喜欢剪纸,大半个村庄无论谁家娶媳妇、聘闺女求她剪喜字有求必应,几十年她是又搭红纸又搭时间,乐此不疲。  刘立昌 摄



2016年4月10日,安新县西教台村。孩子们凑在一起翻跟头、打拳仗。  刘立昌 摄


2016年5月12日,承德县大榆树沟村。乔艳军(左),56岁,育有一儿一女,种8亩地,靠种地和打零工供儿子念完大学。  刘立昌 摄


2016年8月20日,蠡县高佐村。马建良,在炕上拔罐子。右侧是他83岁的母亲。  刘立昌 摄


2017年1月21日,安新县南教台村。71岁的齐小存(左)与88岁的婆婆(右)。  刘立昌 摄


2017年1月22日,安新县南教台村。杨占胜之女出嫁,一大早就开始梳妆打扮。在农村,结婚、聘女儿大多要等到农闲季节。  刘立昌 摄


2017年1月31日,安新县西教台村。春节是一年中的大团聚,孩子们陪着老母亲打麻将,孙子孙女们在土炕上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大年。  刘立昌 摄


2017年2月5日,安新县南教台村。苑秋田,67岁,育有四个女儿,种5亩地。  刘立昌 摄


2017年8月15日,蠡县高佐村,暑假期间,孩子们通过网络看动漫。  刘立昌 摄


2018年8月23日,安新县梁沟村,梁沟村是个大村庄,分四个大队,沿白洋淀大堤而居。李小鹏家,孩子在土炕上玩耍,妈妈追着梳头。  刘立昌 摄



作者简介

刘立昌,自由摄影师,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十杰。作品曾多次入选摄影展览。《北方土炕》曾在2019年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中获奖,2022年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