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错图》
三百年前的探索,三百年后的重现
《海错图》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组奇特的皇家画谱——《海错图》,这组图谱是康熙年间的民间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
聂璜苦于当时社会上没有海洋生物的图谱流传,于是自己游历考察,记录了300多种海洋生物。整本画谱图文并茂、错杂缭乱,被称为紫禁城里的“海底总动员”。
1古今对比、严谨考据
《海错图笔记》的每一个生物章节的开头,都会附上聂璜《海错图》书中的内容:手绘画+文字描述+小诗一首。然后再根据这些推理现今是否还有这种生物,又或者纯粹是聂璜道听途说的。
有些生物聂璜画的非常细致,一看就是照着实物写生的,比如石首鱼和马鲛。
石首鱼就是现在的大黄鱼,因其头部有两块“矢耳石”得名。
聂璜还在他的画里特别画出来,并注明“头中二石”,可以说是非常细致了。
《海错图》中还记载了大黄鱼的别名“春来”,因为它的渔汛在春天,并说大黄鱼多在南海出现,春天时在近海处产卵,渔人就在那儿等着捕鱼。
《博物》杂志的策划总监、《海错图笔记》的作者张辰亮指出了其中的不准确之处:“大黄鱼不止在南海有,东海、黄海都有。它们产卵不是在一般的近海,几乎都到岸边了。所以有句俗话‘这人是属黄花鱼的——溜边儿’。”
《海错图》中的大黄鱼
跟石首鱼一样细致的还有马鲛图,聂璜画的马鲛图几乎跟实物一模一样,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就是对着马鲛画的。
聂璜说:“马鲛尾巴像燕子的翅膀,身后上面八个小翅,下面六个小翅,尾巴上又有三个小翅。”
张辰亮解释道:“‘上八下六’的小翅数量并不是固定的,有的是‘七上八下’,有的是‘七下八上’,它们统称为‘离鳍’,至于尾巴上的三个凸起并不是真正的鱼鳍,而是隆起的肉脊。”
《海错图》中的马鲛
但《海错图》里的生物并非全部都是聂璜亲眼所见,有些就是道听途说,添加着自己的想象画的。
张辰亮说:“他自己观察过的画得比较像,没有观察过的画得就比较天马行空”。比如人鱼……这可能是我们见到过最丑的人鱼了。现代人对于人鱼的概念都不陌生,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流传着人鱼的传说。
然而,《海错图》中的这个人鱼,真是史上最丑了。一个广东人跟聂璜讲这个生物时,他是不信的,太奇怪太丑陋了。
但是看到《职方外纪》和《正字通》都记载了这种“长得像人,四肢五官都有,肉黑发黄,背后有红色翅膀和短尾巴”的生物,于是才把它画进了书里——一个后背长鳍的秃顶中年男子。果真是清朝的“灵魂画手”啊。
史上最丑人鱼
说起人鱼,可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错图》里的这个应该算最丑的。
2逸事趣闻、硬核科普
妙趣横生,是阅读《海错图笔记》的感受。
张辰亮说:“幽默是科普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让人们既能从中感受到乐趣,又能收获知识。”
而这,也跟聂璜的想法不谋而合。《海错图》中有件关于龟脚的逸事:“因为龟脚外形诡异,中原人都不认识它。有个中原人在福建霞浦一带做官,看到市场上有龟足便想买来尝尝,但是又想问别人它的名字,于是写下‘给我买那种长的像勿字或者易字的东西’,手下猜了半天,经人指点才买来了龟足,中原人一看,就是这个!”
如“勿”如“易”的龟脚
顾名思义,海豚就是“海里的猪”,因其是哺乳动物,内脏和猪更像,所以得名“海豚”。
巧合的是,欧洲人在命名海豚时也是同样的思路,“dolphin”源于希腊语“子宫”一词,即有子宫的鱼。
《海错图》中的江豚
晋代《博物志》又记载了鲛人,说它能纺织,那么就有人手了。
儒艮
《海错图》说,有人在广东海面抓到过人鱼,“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让人想起儒艮。
古人用笔认认真真地把它们画下来。又因为画技和知识有限,每张的画风都略显呆萌,由此遭到很多人“吐槽”。
《海错图》中的章鱼
《海错图》中的印鱼
《海错图》中的海狗
3山珍海味、舌尖美食
吃是《海错图》原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认识生物最常见的一个切入点。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也挺像本菜谱,在不少生物下面,他都细细讲了其烹饪及食用方法,还配上美食图片。
“不能光把动物作为资源来看。我在书里写得很清楚,若某种动物可以合法捕捞,我就写可以怎么吃;若是某种动物现在比较少或是濒危,我就写明它的现状,介绍古人是怎么吃、怎么用的。”
比如海中名产——黄鱼鲞(备注:鲞,读作xiǎng,本义为剖开晾干的鱼,后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
大黄鱼一直都是中国人爱吃的鱼,一身蒜瓣肉,刺少味美。享有盛名的有鲁菜干烧黄鱼和宁波的雪菜大黄鱼,鱼鳔还可以做成黄鱼花胶,有滋补和药用的价值。
价比黄金的野生大黄鱼
把鱼做成鱼干,古人叫鱼鲞。《海错图》中记载:“他鱼之鲞,久则不美……惟石首之鲞,到处珍重,愈久愈妙。”于是,大黄鱼鲞就成了鲞中之首,把鲞蒸熟下酒或者炖肉,都是非常美味的吃法。
跳来跳去的弹涂
冬天跳鱼赛河鳗。跳鱼就是弹涂,作为一条鱼,它却喜欢在陆地上呆着。这是因为它们对氧气要求比较高,索性待在地面上跳来跳去。浙江宁波有句话“冬天跳鱼赛河鳗”,他们认为冬天的弹涂鱼肥而不腥。
三百年前,民间画家聂璜因为对海洋世界充满好奇,便在清朝那个以花鸟文物为主流审美的年代,自己另辟蹊径探索光怪陆离的海洋生物世界。
三百年后,生物爱好者张辰亮追随聂璜的脚步,进一步把书中提到的生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科普,对不靠谱的地方,也进行了纠正和解释,整理成《海错图笔记》一书,使之更贴近现实,以当代的博物学复活了清代奇书。
三百年前的探索,三百年后的重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物,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坚守。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
消息来源: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