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滨海新区与西部对口帮扶地区优秀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滨海新区文化馆携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两地文化馆,推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线上展。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的故事,加强非遗的传播和交流,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感受一下三地代表性非遗项目的魅力吧!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插箭节”
“插箭”是藏族人民崇拜山神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年一度的全民性祭神活动。祭祀山神时,在特定的山顶用块石堆积成丘形,四周围上栅栏,张挂经幡,所谓山神的居所,藏语叫“拉卜则”。每年春夏之交,合作各地都要举行隆重的“插箭”活动。“插箭节”是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最早起源于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其意义是祈神伏魔为人祈福禳灾。后来藏传佛教兴起,插箭这一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群众性祭神活动被完整保留下来并臻于完善,演变为民间习俗,成为牧区聚会、开展娱乐活动的一个节日。
插箭仪式完成后,往往会举行赛马、摔跤、拔河、民歌演唱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就这样插箭节便成了草原上隆重而又快乐的节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合作藏族婚礼”
合作的藏族婚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同时又带有厚重的历史印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民族风貌。合作市属藏族青年男女虽多有父母包办撮合的婚姻,但传统上以自由恋爱为主。邂逅往往是爱情的开始。遇到新年过节,亲友相聚,或朝会转经的机会,男女青年便结交朋友,通过对唱“拉伊”(情歌)表露爱慕的心声,从而撒播爱情的种子。
男女双方只要真诚相爱,由男方请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又能说会道的“辖堪”(媒人),带上哈达、酒礼到女方家提亲说媒。女方父母如接受了礼物,则表示初步同意,在征得主要亲戚的意见之后,婚事就算说定了。这才商量财礼以及其它事项。若女方父母不允,偶尔会发生抢婚,再请媒人二次说合,男方拉牛羊向女方家认亲,亲戚亦因之和好。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香浪节”
香浪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寺院为主,僧俗共同参加祭奠山神活动后,在固定地郊游,较为庄严隆重;有的以整个村庄、部落集体为主,穿插各种藏族传统体育竞赛和娱乐活动,颇为热闹;有的或全家出动、或邀亲约友侵巢而出,尽情愉悦。
香浪节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长达月余。一般在农历六月、七月间举行,此时正是甘南树茂草丰、叠翠堆绿、气候凉爽适宜的大好时光。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携带帐篷和日常生活用具,扎营草坪山巅、林旁溪边,一簇簇一丛丛雪白的帐篷犹如点点繁星把大自然装扮的格外美丽。人们宰羊杀牛,煮酒烧菜,加上早已预备好的油果子、酸奶、瓜果等时鲜尽情享用。在香浪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马、赛牦牛、乘马捡哈达、马术表演、大象拔河、歌舞比赛、大型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纵情愉悦,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呈现出一派祥和、欢乐的喜庆气象。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藏棋”
藏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藏棋的种类也有不少。除了流传最广的“密芒”,“久”也是一种人们常下的藏棋。“久”,下法与围棋截然不同,分布局和战斗两个阶段。“久”充分展现出藏民族富于想象力,富于表现力的特点,藏胞生活的情趣完全跃然小小棋盘上。“久”的布局看似简单,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道理。要想取得“久”最终的胜利,在兼以战斗的同时,必须摆出藏文化中认可的吉祥图形,并不是以吃光对方子为必要条件。如果走得不美,赢得不漂亮,就算把对方的子全部吃光也是徒劳。比如下13路棋盘,则黑方在白方不少于13个子之前,摆出“枪”、“鞋”和“三排军队”等各种图形,才可以到达胜利彼岸。这就体现了一种超越胜负的境界。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藏式彩绘”
彩绘艺术由来已久,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很早就会使用矿石原料。藏式彩绘起初以壁画、岩画的单一形式而存在,主要以宗教题材为主,描绘神灵和宗教故事等。合作地区是佛教色彩比较浓郁的地区,藏族佛教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艺术形象,藏族画师们不断积累和探索,以各种形式来表现浩瀚的佛教题材和丰富的生活,彩绘以其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图案,点缀着寺院,佛堂,衬托出它们的神圣、威严。使单调的建筑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气,因而彩绘艺术代代相传下来,成为本地独特的一种装饰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于2009年10月列入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藏戏(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的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黄南藏戏独有的艺术风格。
藏戏(黄南藏戏)于2009年10月列入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土族於菟
於菟是舞者的称谓。既是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也是土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表演由 7 名健壮的青年男子组成,舞者上身裸露,下身将裤腿卷至大腿部,用锅底灰和墨汁将脸部和全身画成虎状脸谱和斑纹,装扮好的“於菟”们在完成一系列宗教仪式后,跳跃至各家各户事先预备好的鲜肉、圈馍等食物面前。“於菟”的舞蹈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土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土族於菟于 2006 年 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热贡六月会
六月会,藏语称“周卦勒柔”,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原始风味极为浓厚,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活动最后是法师“开山”。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大类。
热贡“六月会”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廿八日定期举办,六月会的表演具体内容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
热贡六月会于 2006 年 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
和日寺石刻技艺分布在泽库县和日乡附近的和日寺周边的区域。和日石刻是一种雕塑艺术,以石板刻像和石板刻经居多,制作工艺复杂,工序较多。石刻制品具有质地细腻、手感润滑、层次分明、形象生动,石刻经文字体清秀工整,遒劲有力;石刻比例协调,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和日石经墙就是和日寺石刻技艺的典型代表作品,它由历代石刻艺人付诸心血精心雕刻而成,几十万块石片组成雄伟的石经墙,其中存放了大量经文、佛像图案刻板,形成规模宏大的“石书博物馆”,完整保存至今,被誉为世界石书奇观。
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技艺)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隆务寺佛教音乐
隆务寺是黄南州州府所在地同仁市隆务镇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也是黄南州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隆务寺佛教音乐有两大体系组成,即:由歌唱的声乐曲和演奏的器乐曲组成,它构成了内涵丰富,曲目众多的音乐两大体系,该寺独有的乐种有迎接曲、诵经曲、祭祀曲、浴体曲、闭斋诵经曲、晒佛曲,转经曲、清洁万物曲、宗教法舞曲、寺院外祭神曲等,达百种之多。
隆务寺教音乐的基本特征是“典雅、悠长、雄宏、独特”,其古远优雅的旋律,咬字吐音韵律的歇声,突出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其乐种古老、丰富多样,古朴典雅,影响深远,富有浓厚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其记谱方法有别于郭煌莫高窟以及湟中塔尔寺等佛教音乐,音乐内涵、乐器形制,记谱方法,演奏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隆务寺佛教音乐于2009年9月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昂拉果馍切(昂拉土烧大饼)
尖扎昂拉地区自古种植青稞、麦子,烤制土烧大饼的技艺,而昂拉大烧饼(果馍切)则是为吐番时期给作战时军人烧制的军粮。接着公元1341年的昂拉赛康寺择定黄道吉日,请寺院喇嘛拜佛、诵经、给神灵敬献丝绸、哈达等吉祥物,一俟上述仪式举行后,“烧馍”的正式制作工序才能开始。是从古到今送礼佳品,过年佳节,设宴摆囍,送葬后等重大事情上土烧大饼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战争远征时的食粮,人文、祭神时的美食珍品。
在各地的土烧面饼中,地处黄河南岸的昂拉特制大圆饼即“昂拉果馍切”最出名。与其他地区烧制小面饼不同,昂拉村民可以调出上千斤面粉,在烧红打碎摊平的土灰中烧制出直径数米的特大圆形面饼,被誉为“昂拉果馍切”。
昂拉果馍切(昂拉土烧大饼)于2018年1月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泽库黑帐篷制作技艺)
黑帐篷是藏族牧民极具特色的居住场所,也是延续至今的牧民传统居住文化的表现,更是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黑帐篷具有冬暖夏凉、耐磨、便于支拆、易于驮运等特点,可简述为“颜色黢黑克地势,能御风霜易搬迁,材料制作甚方便,质优能经岁月逝”。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泽库黑帐篷制作技艺)流传于泽库县境内,黑帐篷通常采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用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而成。粗氆氇每幅宽约 30 厘米,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将若干幅“日雅”拼接合成两大片,放在顶部当做天窗,两片相接的缝隙约有 60 厘米。黑帐篷的制作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纺线,第二步织布,第三步缝制。制作首先要从牦牛身上剪牛毛,将剪下来的牛毛弹毛清理杂质,做成毛条,接下来捻线,最后再将捻好的线进行缝制。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泽库黑帐篷制作技艺)于203年2月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河南县蒙古族擀毡技艺
蒙古族擀毡技艺是蒙古族最有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擀毡是指以羊毛或牦牛毛等长毛动物的纤维作为原料,利用毛纤维结构相互摩擦粘合制成毛毡的工艺,在河南县有悠久的历史,擀毡是蒙古族重要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
擀毡技艺既可将牛羊毛做成毡房,用它来抵御严寒遮挡烈日,也可以把牛羊毛做成毡铺放在坑上防潮,保暖,还可以做成毡鞋,毡帽,毡包等。擀毡需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喷油、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用手工操作完成,只用简单的工具,擀毡过程中唱擀毡调,边唱边做。擀毡完成后,要在新毡上洒点鲜奶并念颂祝毡词。颂词主要叙述羊毛给人带来温暖,给生活带来方便,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等,表达牧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激。工艺精湛的毡制品具有耐磨、御寒、防潮等实用价值。
河南县蒙古族擀毡技艺于2023年2月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沽龙灯”
“大沽龙灯”又称“大沽舞龙”,是一种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天津地一带渔民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深受大沽口一带渔民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2006年列入天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大沽龙灯”由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扎制成一条长约45米的"水龙"(当地渔民的称呼)。如今,龙体的制作,仍延续传统工艺手工扎制而成。舞龙过程中,由一个人执龙球在前面引导,龙身变换各种动作和字体。主要突出抄、倒、钻、摆、翻、脱、缠等姿态,将手、眼、身、法、步等武术套路巧妙结合,配合轻、重、快、慢、动、缓、急等多种鼓点的变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该会历经百余年,传统有序、队伍牢固、技艺突出。其制作细致,舞技刚柔并济,是津沽海岸一道靓丽景色。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评剧”
滨海新区汉沽地区是评剧之乡,2009年,“评剧”被列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滨海新区文化馆汉沽馆区老师创办少儿评剧传习班,在少儿的评剧传承教学方面潜心研究,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学员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中央电视台《非常6+1》、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电视台国际频道、河北电视台《梨园春》《绝对有戏》、黑龙江卫视等,多名学员考入艺术院校深造。2013年,组织开展“评剧大家唱”活动,带领业务干部进行评剧授课辅导,每年授课百余场。在活动开展同时,还培养了十几个业余评剧团队。2015年,第一届“滨海杯”全国评剧新苗交流展演,后发展为“天津滨海少儿评剧节”,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参与活动的演员覆盖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七省市累计1000余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宫廷补绣”
宫廷补绣主要利用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布料和多余的边角下料,通过相关的艺术构思和构图进行美术创作,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艺,博采众长,手法独到,既保留传统布贴画色彩丰富艳丽,边线明朗整洁的特点,又针对不同作品所采用不同的布料,采用清洗、简绘、布局、打底、裁剪、粘贴、拨皱、熨烫、抽丝、塑型、拼接、装饰等十几种技法进行创作。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
汉沽地处天津市东部,南濒渤海湾,北接宁河区。境内蓟运河两岸土质有性软、可塑性强等特点,为陆家长子陆绍宗创始“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提供了有力契机。
“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2022年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以自然、质朴的艺术造型和精湛技艺,成为了天津滨海地域内汉沽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独特民间艺术事项。其以寓意吉祥富贵的图案和古朴典雅、奇趣多姿的特定表现语言为内涵,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特质。并从创始时期的粗陶到研发出本料流沙,本料涂沙(以陶制品自身材料为主,添加其他辅助材料,如泥料、墨汁、染料等液体材料,在陶制品表面进行自然下滑和涂抹)以及以树木树根经过风水雨淋产生腐朽、开裂、疤痕等形态用雕刻工具对比原型和书画中写意的方式在陶制品上进行雕琢刻画等精陶制品过程,生动而又详实地记载了天津沿海村镇乡村文化、市井文化的时代变迁,展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平葫芦烙画”
太平葫芦烙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太平葫芦烙画在崔庄村代代相传,从徐玉廷老人那时起,用较细的火筷子在打磨好的葫芦上烙画,虽然很粗糙,但是也具有雏形,很受大家喜爱,所需葫芦都是自己种植。经过几代人的实践与研究,现在太平葫芦烙画由徐林成为主要传播者,通过利用现代葫芦烙画专用设备,并结合西方素描创作方法,改进了原葫芦烙画的勾线做法,更加注重细节晕染,立体感更加突出。
消息来源: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