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4-03-01 收藏 0 1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春节期间,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有关单位,在津湾广场举办了“画中年——津门非遗过龙年”主题展陈活动,让民众在赏年画、品年味、知民俗中了解中国年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末叶,是印绘结合的年画制品,制作工艺先以墨线水印,后加人工彩绘,在中国民间年画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艺术遗传极为丰富,堪称民族文化之瑰宝。寄托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给人以愉悦感。



提到杨柳青木版年画,人们自然想到《连年有余》,这幅画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作,诞生于杨柳青年画的黄金时代。


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大特征就是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明显带有随意性,一般都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心到笔随,大多体现出吉祥、喜庆、欢乐,充分显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作品也多有较强的个性,没有文人画的浪慢色彩和冷漠孤寂的气质。在表现手法上,诸如构图、造型、设色等,求和求满,完整无缺,一幅画的四周很少见形象的一部分被切割于画面之外,无不渗透着劳动大众特有的审美理想,故而深受广大人民特别是老年人的青睐。正因如此,百年来根植于民间,散发着自己的幽香。


年画所用的雁皮纸

勾线笔



刻刀

棕蘸 棕刷



颜料

彩绘毛笔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题材上具有广泛性,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其中“画中戏”是比较独特的年画题材,人们习惯称为“杨柳青戏曲年画”,它以绘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别样的戏曲舞台。



戏曲题材进入杨柳青木版年画,现存最早的出于清乾隆时期,嘉庆、道光时期渐兴,至光绪年间大兴。戏画中有的配有山水林泉、楼阁城垣等背景,如《牛头山》《二进宫》《牡丹亭》《宇宙锋秦二世纳妃》等。


以《宇宙锋秦二世纳妃》为例,表现赵高之女赵艳容金殿装疯以拒秦二纳妃的场面,这是一幅立屏双幅画,画面从中断开,合在一起是一幅完整的“对楼”,衔接的毫无违和感。该画出自清嘉庆年间,背景衬以宫殿楼阁,显示了早期戏画重真情实景的特点。



有的戏画酷似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的演出样式,简洁明快,如《连环套》《三岔口》《刺巴杰》《狄青招亲》《打龙袍》等。


以传统戏曲《三岔口》为例,属于短打武生剧目,表现宋朝大将焦赞因杀死谢金吾而被发配到沙门岛,途径三岔口,投宿于刘利华夫妇店中,刘与奉杨延昭之命暗中保护焦赞的任堂惠发生误会,二人在黑暗中引起一场搏斗。这幅戏画有焦赞、刘利华和任堂惠三个人物,画面只有一张桌子,画风以写实为工,形似为主。观此画,自然联想到京剧舞台上的《三岔口》,没有对话和唱段,全靠演员真功夫表演,是武生行的看家戏。




有许多戏画直接摄取舞台场景,如《刺巴杰》《艳阳楼》《恶虎村》《落马湖》《拿谢虎》等,多以除暴安良的短打武戏出现,气氛火炽热闹。


以《拿谢虎》为例,画面没有任何背景和道具,只有三个剧中人物,手持兵器,拉开架势,一幅开打的场面。从他们的扮装和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出武戏,涵盖武生、武净和武丑三个行当。



有些画还以整出戏场景出现,如《四郎探母》《白蛇传》《狸猫换太子》等,一个画面出现多个场景。


以《白蛇传》为例,画有“游湖”“借伞”“开药铺”“盗仙草”“斩蛇去疑”“水漫金山寺”“断桥”“祭塔”八个场面,并巧妙地利用小桥、流水使各画面宛如一体,毫不凌乱。



年画中的“画中戏”多以突出人物角色为主。乾隆时期,舞台人物角色没有主次之分,人物形态较大,净、丑角色大都不勾脸、抹白,行头装束也与后期舞台形态不同。至嘉庆、道光时期,画中戏舞台角色位置发生了变化,有了主次之别,多不用背景衬托。至光绪年间,戏画中的人物形象勾勒益趋精致,人物身段、工架、服饰、脸谱、砌末以及舞台调度等,都与当时剧场演出场景相仿,有的人物形象甚至肖似同、光时期的某些名伶。这些年画高手,想必亲赴剧场,实地观摩,精心描绘。



有些戏画除刻署剧中人物姓名外,还刻署演员姓名,如河北梆子《闯宫》一画,即刻有梆子演员达子红(梁崇旺)、京剧演员高福安、薛凤池名字,充分表现了当时“京梆两下锅”的演出实况。有些戏画不仅突出前台,还描绘后台的实景情况,画面绘有已装扮或正在装扮的几位演员,分别标有《岳家庄》《恶虎庄》《状元谱》《采桑》等剧目名称。还有些戏画描写当时的戏曲班社、衣箱、道具等实景,如“玉成班”“九义合班”,以及龙头、鬼脸等假面。



杨柳青戏曲年画的开张样式有整张纸的“贡尖”,一张纸三裁的“三才”,两张纸分绘的“对楼”,还有“四条幅”“八扇屏”以及“炕围”等。画面有整出戏、折子戏、连台本戏等。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戏曲年画续有新作,在题材内容上不乏拓展与创新,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