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科普学习:“龙纹镜”
不知今夕是何夕,
催促阳台近镜台。
谁道芙蓉水中种,
青铜镜里一枝花。
—唐 贾岛《友人婚杨氏催妆》
中国青铜镜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铜镜来自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铜镜对于古人来说,不仅是正衣冠、饰面容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其镜艺精湛,造型美观,纹饰题材丰富多彩。
唐代金背瑞兽葡萄镜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
战国是中国铜镜史上第一个高峰,龙纹开始成为铜镜重要纹饰。战国铜镜的龙纹纹饰,多表现为3或4条相互分离的单体龙,于座外弦纹或凹面带与镜缘间的区面上绕钮配置。龙相互追逐,或腾跃飞翔;身躯呈C或S形弯曲,或是纠结近似菱形,或是体腹生发花枝般龙翼;尾细长曲,或附燕尾花蒂。这一时期的龙纹大致可分为蟠螭、蟠虺、四神镜、龙虎镜、夔凤等。其艺术特点为图案化,线条的直与曲、粗与细、对称与变异、具体与抽象,体现出图案的几何造型之美。
战国三龙镜
汉代龙纹镜的装饰,一方面保留了战国时期龙纹的基本构图方式,一方面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汉代的蟠螭纹镜大都为圆形,钮式为弦钮或兽形钮。纹饰则由主纹和地纹分层组合而成。主纹多为三个以上蟠螭纹,地纹多为云雷纹。钮座外或为同心圆圈带,或为方形格框,内圈带中多配置铭文(吉语)的,也有为匕形素面。外圈则为蟠螭纹,表现手法大多用双线式或三线式。此类镜子又可具体分为缠绕式、间隔式与规矩式三种。汉代的龙多为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灵”或“四神”,躯体显瘦短,足细长。
西汉四乳龙虎镜
唐代是龙纹镜的鼎盛时期,唐镜上的龙纹,盘龙昂首飞扬,环体丰腴,遍体鳞甲,回首吞珠,长角逸,腾云驾雾,威风凛凛。从一个方面彰显了大唐的气魄和强盛,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此后历朝历代,铜镜上都不缺龙的纹饰。
唐代千秋盘龙纹葵花镜
概括地说,从秦汉到隋唐,是龙的形象转变期,龙的样子由爬行走兽状向着腾云驾雾的形象演化,称为应龙。至唐代,盘龙镜上的龙仍属于这一类型,不过越到后来,龙的样子越进化,越接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纹形象,称为黄龙,是唐宋以后逐渐发展而来的,至明清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它的形象是牛头(或马头、鳄鱼头)、蛇躯、鳞身、鳄棘、鹰爪、鱼尾;双翅变为火焰,由肩部腾飞。从商至五代龙皆三爪,宋代至明清。龙首上添了许多附加物,明代的龙,嘴呈扁长,龙角多叉,长似鹿角,发多上卷,背绪整齐,鳞排列美观,龙爪为四爪或五爪。清代的龙纹,龙躯较粗,下额较短,神态较和善,是其时代特点,而各朝代又有自己的特色。
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审视这些古色古香带有不同时代信息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多元的文化感悟。
寻“龙”宝打卡活动
春节期间,一起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寻找与“龙”相关的文物、展品或元素吧!通过拍照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您的发现。
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将从众多佳作中精心挑选出20幅优秀作品,为获奖者送上精美文创礼品一份,务必为原创作品。
扫描二维码投递作品
转载自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