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就“收藏”着一处很有意境,古韵幽雅的文化大观园。
这就是滨海新区博物馆旁的灵通贡院——奇石文化街。
园内活水造湖,建筑飞阁流檐。
百余棵百年老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池中千余尾锦鲤寓意着吉祥与富贵。
这品味古朴诗意,邂逅灵动的所在。
让人们可以慢下来,安静地品味着城市空间的文化之美!
01
灵通贡院——奇石文化街
穿越城市时空之美
这种游览沉浸式体验,让人不由自主地会去探究这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种建筑之美是从何而来?!
02
灵通贡院——奇石文化街
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许多因喜欢宋代美学中强烈的人文精神,以至于将其称为“中国审美之源”。
何以见得?!看当下即可……
在《只此青绿》中,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还有不少影视剧《知否》、《清平乐》再到《梦华录》……
从服装饰品到房屋陈设再到饮食器具,处处都透露着宋代美学的雅致与考究
03
石令人隽,奇石文化街
国际、当代又传统的审美
读书、绘画、写诗、打坐皆蕴含着古代的文人修心的永恒追求,赏石亦是传承古人心象的载体之一。
在宋代,赏石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人喜欢石头,又不单单是喜欢自然。
否则整天徜徉在山林间,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是在认同自然本质的前提下,喜欢石头的文化特征,甚至在体味文化得到满足后,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忘却自然。
网络图片:观赏石
网络图片:观赏石 (太湖石洞天)
观赏石,它是自然的产物。
放在外界环境中,它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单独放置时它又是超脱自然的。
西方的传统的人像雕塑大多用轮廓打造有限的物象,而中国的传统赏石却用“意”、“象”和“理”打造无限的空间。
从文化再说回到建筑,说下西方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在1987年前,还会为每位获奖者颁发一座限量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
亨利摩尔——英国国宝级雕塑大师,与贝聿铭五度合作。
左:贝聿铭, 右:亨利摩尔
贝聿铭与摩尔合作的“Large Arch”雕塑成为城市地标
在贝聿铭的影响下,如今的摩天大楼建筑最倾向引入雕塑就是亨利·摩尔的作品。
在亨利·摩尔的记忆中,他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不只是自然风光,还包括碎片、石块等他寻找的东西,这些全成为它创作力的养分。
眼下国内的超级网红——“漂浮”的腾讯总部,是建筑界顶流马岩松MAD的新作。
马岩松在许多场合分享了他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
观赏石建筑,它是自然的产物。
放在外界环境中,它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单独放置时它又是超脱自然的。
这些既当代又国际也“网红”,均来自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东、西已无需在站队立场了,古今中外都与人们融合为一体。
我们也已经慢慢学会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接近自然了。
如果滨海文化中心,作为当代滨海的文化中心。
消息来源:生态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