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3-03-26 收藏 0 3

合成-1_3.gif


滨海人物志



古语说,人杰地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因地灵而人杰。

滨海新区生态城所在的百里盐碱滩,正是因地灵而人杰。现当代,从这片盐碱滩走出去的艺术家、学者格外地多。他们中,有享誉全国甚至国际的画家、书法家,有著名的戏曲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也有著名的学者专家,可谓群星璀璨,光耀故土。


从天津化工厂走出去的

中国核工业先驱丁树藩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中国西北戈壁滩上,随着一声震撼世界的“惊雷”,烈焰翻滚的巨大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记住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就是六氟化铀规模化生产的领军人丁树藩。


中国核工业先驱丁树藩

丁树藩(1912-1983),原籍河北丰润县,我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机械动力学家、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1946年4月15日,出身于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前身)、已在焦炭工业和化学分析领域卓有建树的丁树藩,脱离了开滦矿务局,转任资源委员会天津化学工业公司汉沽工厂化学实验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以汉沽工厂为基础,组建了受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直属领导的天津化工厂。丁树藩因出色的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任该厂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科科长,主持完成了烧碱、硫化碱、液氯等扩建改造项目,并新建上马一氯化苯、二硝基氯化苯、滴滴涕等新产品工程。


计划经济时期,天津化工厂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老厂,在人才和技术输出上从不保守,自1952年至1969年,先后支援兄弟厂近600名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自50年代中后期,为了强大国防事业和更长久的世界和平,祖国发展核能的形势极为迫切。全国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化工部、交通部、水电部等20多个部委、解放军各军兵种、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900多家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积极协同发力,参与到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天津化工厂也把最优秀的技术精英输送到了更需要他们的地方。

1958年,丁树藩作为特殊人才,离开自己的第二故乡汉沽,奉调第二机械工业部,秘密进入404厂,担负起研制原子弹核材料的艰巨任务。在这里,他得到了我国“两弹一艇”元勋、二机部部长刘杰的赏识与重用。两年后,原子能研究所的于敏又被独具慧眼的刘杰发现,从而走上研制氢弹之路,成就了其“中国氢弹之父”的卓越功勋。

丁树藩是原子弹核材料六氟化铀的生产现场负责人。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制造基地,他都是公认的核心人物。磨碎铀矿经溶解、萃取、纯化、还原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获得二氧化铀,再通过两次氟化,生成气态的六氟化铀。六氟化铀经同位素分离,富集铀-235,成为核武器级高浓缩铀,并再经精炼和铸造,按设计形状进行机加工,成为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六氟化铀的研制成功在原子弹核材料制造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按照苏联援助我国建设原子能工业有关协定的规定,生产六氟化铀的工厂是苏联援建项目,在其建成投产前,铀浓缩厂初期运行所需原料由苏方提供。1959年6月,苏联撕毁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供应六氟化铀,妄图把刚刚开始的中国原子弹研究扼杀在摇篮中。

原子能研究所的试验装置


面对极为危急的局面,毛泽东主席下定决心: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据丁树藩的挚友李恩辙介绍,丁树藩在一次参加完中央领导人召见研制核武器科技人员的集体谈话后,回到位于东四干面胡同49号院的二机部宿舍中,他非常坚定地对孩子们讲:“苏联人走不走,都要依靠自己,别人的东西只能参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心中才有数。到这个单位干的事和原来不一样,我年岁大了,学新东西费劲。但是不学不成,工作需要。”

在404厂土建工程施工期间,丁树藩被二机部选拔到原子能研究所615室从事提炼铀-235的科研工作。因辐射危害,他的肺部受到感染,不得不进行休养和治疗。刘杰、袁成隆等二机部领导曾多次来家中探望他,关心备至,希望他早日康复,为祖国的核工业建设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过精心医治,丁树藩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久,他就拖着病愈之躯,鼓起昂扬斗志,带领攻关小组人员从北京奔赴西北基地,继续进行夜以继日的工艺试验。经受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丁树藩和大家并没有气馁,于1960年4月终将六氟化铀研制成功,促进了铀-235生产由化学过程向物理过程的根本性转变,也为甘肃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进行六氟化铀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中核404厂旧址


丁树藩不满足于实验室的成果,他咬定目标不松劲,坚持积小胜为大胜,同生产建设人员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六氟化铀规模化试车生产工作中。在环境极端艰苦的西北戈壁滩上,一年内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冬天更是漫天大雪、飞砂走石,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度。丁树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化工专业特长,以及长期扎根国企一线的历练本领。在一个个困难面前,在一次次战胜险阻之后,他越来越感到一种接近于胜利的喜悦。到1963年年底,六氟化铀生产线正式建成并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他忘我地工作着,一年回家的日子只有屈指可数的个把月,家里的事情完全交给了妻子。丁夫人原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繁重的家务使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职业,专门照顾老人和膝下的六个孩子,每月仅靠丁树藩的150元工资度日。

在为祖国战略核武器库添砖加瓦的岁月里,丁树藩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创新自信,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和成千上万的核工业人一道,为共和国铸就了坚强的核盾牌。当祖国需要时,他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在使命终结时,他又回归平淡,沉默无悔。

《天津化工厂志1938-1985》中对丁树藩任工程师的记载


1983年,丁树藩因病离世,终年71岁。他默默地走了,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存,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存,真正是音容笑貌人犹在,筚路蓝缕铸丹心。



转载: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