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12-17
收藏 0
2

碑刻介绍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凡二石,两块碑石分别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之中,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互相左右对称,两碑共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内,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写刻;下碑为序记碑,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写刻。
艺术欣赏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弧线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笔直、坚挺的基本笔画,增加了柔和委婉。褚遂良在起笔时略微多了点逆笔,然后引回,波转一下。这些用笔都使褚遂良的书法显得生动活泼,不局限于原有的形式。《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纤细而俊秀,即使是复杂的波折转笔,也是一丝不苟,毫无须发的遗憾。褚遂良秉承了文人书法家的笔法,在书写过程中却又能把握轻重、灌输力量。在运笔上《雁塔圣教序》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瓘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清代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名家点评
《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笔。初唐三家——欧、虞、褚并称书坛,但真正地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属。纵观唐中期的颜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响,可以说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良启导的,特别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王佑贵《褚遂良与〈雁塔圣教序〉》。张怀瓘赞曰:“ 美人婵娟 ,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后世影响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下简称《圣教序记》)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西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圣教序》碑,文左行,书写行次从右向左,21行,行42字,共821字;东龛内为唐高宗撰文《圣教序记》碑,文右行,书写行次从左向右,20行,行40字,共642字。两碑行文及形制对称。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作者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对高宗立门第低微的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其书法继二王(羲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以后,别开生面。晚年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等。著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1976年3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汕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汕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汕头书法研究院教育委员,汕头市高层次人才、汕头市青联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