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12-09 收藏 0 1

常用皴法
皴法是为了表现山石的肌理而创造出来的。学习多种皴法可使初学者掌握表现山石的基本方法,为写生与创作打下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师造化”,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披麻皴
披麻皴又称“麻皮皴”,是线皴法的一种,由五代董源始创。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于表现土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石块。披麻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用中锋笔,圆而无棱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呵成,线条遒劲。
步骤一: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状,由里到外进行勾勒。线条应挺直、流畅,笔气贯通。↓↓↓


步骤二:蘸浓墨,继续勾勒出外面的山石轮廓。↓↓↓


步骤三:继续勾画出远处的山石轮廓。画山石常用局部扩展法,即画好一个局部,然后向四周延伸。↓↓↓


步骤四:进一步完善山石造型,并勾画出山石的主要脉络。山石勾勒完成之后,用侧锋或干笔进行皴擦。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可结合使用。↓↓↓


解索皴
解锁皴是由披麻皴演化而来的,运笔比披麻皴要长,所画线条如解绳索,由此而得名。解索皴一般用中锋行笔,笔触干燥且呈发散状,淡墨与浓墨混合而用,不可用单一墨色,否则缺少变化。
步骤一:蘸浓墨,勾勒出近处的山头,线条上粗下细、上实下虚,墨色有浓有淡。↓↓↓


步骤二:勾勒出远处的山头,注意深远关系的表现,线条讲究统一中带变化。在这里是同一种线,不同的墨色。↓↓↓


步骤三:用淡淡的墨色,画出近处的一座山头。↓↓↓


步骤四:待山石外形确定之后,由近处的山头开始皴画、染色。皴笔采用中锋曲线运笔,呈发散状;染法应为淡墨。↓↓↓


步骤五:由近及远,边皴边染,墨色逐渐减淡,在笔触交互中体现出山石明暗起伏的气势。须强调的地方加以提笔。最后,用浓墨点苔。↓↓↓


折带皴
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步骤一:由上至下画山石,逆锋向左运笔,再转折向下。↓↓↓


步骤二:折带皴一般勾皴并举,在勾皴中塑造山石的形状。↓↓↓


步骤三:继续勾画、皴擦,石纹上可以用干笔擦画。↓↓↓


步骤四: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画出前面的山石,注意山石之间的深远关系。↓↓↓


步骤五:对山石的暗面加擦笔,增加山石的立体感。然后,用淡墨调花青和三绿,点染山石的暗部;用淡墨调赭石和藤黄,点染山石的亮部。↓↓↓


豆瓣皴
豆瓣皴是点皴的变体,形如大小相间的豆瓣,聚散有秩,因此而得名。豆瓣皴笔需蘸淡墨后把笔锋按扁,擦写出上圆下齐的点,墨色逐渐加深。层次不宜过多,两三层即可。皴画时,不能填满,适当留白,以体现山石的受光面。
步骤一:用中锋勾勒出山石外形,山头部分用笔方折,表现出山石的坚硬感。↓↓↓


步骤二:先蘸淡墨后把笔锋按扁,擦写出上圆下齐的点,好像豆瓣的形状。用墨渐深,层次不要多,两三层即可(注意不能填满了,适当留空白,好比西画高光之处)。↓↓↓


步骤三:施重墨再“破”开以皴擦。↓↓↓


雨点皴
雨点皴又称“雨打墙头皴”,画时以逆笔中锋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雨点皴能表现出山石的苍劲厚重感,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太行山的景致。
步骤一:先用中锋勾画出山石的转折处,线条宜浑厚浓重;然后用线条勾画山石轮廓。↓↓↓


步骤二:用短而直的线条进行皴画,用线要密集、笔气要连贯。在勾皴时,要注意前后用墨应有浓淡之分。↓↓↓


步骤三:反复勾皴点擦,使山石显得更加浑厚结实。山石暗面皴点应该更加密集,墨色相对较浓。↓↓↓


刮铁皴
刮铁皴和斧劈皴一样都是面皴法,由宋代李唐首创。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由此得名。与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适合表现石质坚硬的山石。
步骤一: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基本形状。↓↓↓


步骤二:用稍浅的墨色继续进行皴擦。↓↓↓


步骤三:以不干不湿之笔墨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其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间隙,以表现凹凸之感。↓↓↓


步骤四:继续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


钉头皴
钉头皴形状如铁钉,像凿子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常用于表现表面斑驳的山石。此法是江贯道从巨然山水中变化出来的,多用于山水画远景的点苔上。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通过浓淡干湿、近大远小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远山树木郁郁葱葱的感觉。
步骤一:中锋用笔勾画出山石的大致轮廓。↓↓↓


步骤二:为山石的暗面添加皴点。↓↓↓


步骤三:继续添加皴笔,注意山石的体面关系。↓↓↓


步骤四:用淡墨为山石的亮面添加皴点。用淡墨罩染,待墨色干至七成时,进行复皴。需要强调的位置可以加以提笔。↓↓↓


斧劈皴
斧劈皴笔触遒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斧劈皴源于五代卫贤,盛行于唐宋,南宋的山水画家将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表现出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然后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斧劈皴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
步骤一:勾皴并举,用中锋长线画出山石结构,并用长斧劈画出山石的暗面层次。↓↓↓


步骤二:紧接着,用中号羊毫笔蘸重墨,侧锋横向运笔,刮出山石的皱纹。↓↓↓


荷叶皴
荷叶皴因皴笔从峰头向下,其皴法结构主体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荷叶皴常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荷叶皴外轮廓亦柔亦刚;柔美的用于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肌理效果,刚劲的用于表现北方的高山峻峰。
步骤一:第一笔画出山头,线条由上至下生发,上粗下细,上实下虚。↓↓↓


步骤二:继续画山头。用荷叶皴画山石要注意用线不能太粗。↓↓↓


步骤三:开始皴画,绘画时可以将山石看成败落的荷叶或者倒着的树枝。↓↓↓


步骤四:边勾边皴,线条起笔稍微停顿,收笔要虚一些。画的时候脑海中尽量联想荷叶的筋脉。↓↓↓


步骤五:完善山石造型,最后用淡墨色进行罩染。↓↓↓


卷云皴
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创立。卷云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步骤一:勾勒出第一朵“云头”,注意线条宽、窄和深浅的变化。由上至下生发,确定山形的大致走势,运线的笔法近似于“蟹爪枝”。↓↓↓


步骤二:连勾带皴,山石的暗面可用重墨加以擦笔,加强立体感。↓↓↓


牛毛皴
牛毛皴是元代画家王蒙从“披麻皴”和“解索皴”变化而来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因此而得名。牛毛皴适合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
牛毛皴的特点是:用笔纤细飘动,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杂而不乱,密而不闷,乱中有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色,秃笔散点,有的苔点是用笔扫出来,或用笔肚点出来的。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章、墨色单调。
步骤一:先用中锋勾勒出山石的结构。↓↓↓


步骤二:确定好山石的形状之后,开始运用牛毛皴笔法画出山石层次。↓↓↓


步骤三:逐层添加皴笔,线条要有规律,不可杂乱,留出山石的受光面,并在此基础上用淡墨进行罩染。↓↓↓


步骤四:继续用浓墨进行皴画,层层编织,反复叠加;用湿墨罩染山石,加重湿墨以及罩染的范围。↓↓↓


米点皴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常用于表现江南水乡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步骤一:中锋运笔,勾画出近处的山头,线条上实下虚,墨色上浓下淡。↓↓↓


步骤二:画出远处的山头,此画采用“S”形构图法,山脉迂回,用线流畅。↓↓↓


步骤三:用羊毫笔蘸足墨,笔尖蘸浓墨,卧笔而点,点出山石上的植物。↓↓↓


步骤四:由外至内,快速点皴,表现出山石的明暗效果,墨色的过渡要自然、和谐。待墨色至七成干时,可以在山头和外沿上进行复点,使之结实、厚重。↓↓↓

来源:国画艺术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