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石挥与梅兰芳在演出《秋海棠》后合影
曹禺说:“石挥演的鲁贵,比我写的都好。”
梅兰芳看了石挥的表演忍不住落泪,说:“我忘了我这是在看戏了。”
张爱玲说:“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
著名老演员赵丹说:“他的《秋海棠》是契诃夫式的《天鹅哀歌》,演出了哲学意味。”
影帝姜文说:“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演员在演戏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享受。这个享受的得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跟刚才那个进入某种催眠状态有关系,他进入另外一个人的灵魂,他是真正在某一个瞬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他真正可以漂移开,你能感觉到他演这个人物他同时非常享受。”
出身名门:津门八大家之石家后代
石挥本名石毓涛,出生于杨柳青,是津门豪门巨富“八大家”之石家的后代。有关他与石家的诸多关联,说法不一。
石家祖籍山东东阿大瓮口石家岭村,先祖石蓬之子石衷一自清乾隆五十年(1785 年)落户杨柳青。石衷一之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业暴发,成津西闻名的大地主,人送外号“石万顷”。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
清道光三年(1827年),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名。石挥出身正廉堂,乃石氏第二大门,属石献廷二子石宝庆一支。正廉堂内分两小门,第一小门为恩绶堂,属石宝庆长子石元春。石元春有两子,长子作楫,另立裕德堂;次子作霖,立怀德堂。石挥的父亲石绍廉乃怀德堂的一支。
《杨柳青镇志》记载石绍廉共生四子,石挥乃其次子。绝大多数资料采用了这个说法。但石绍廉与沈树珍夫妇并非只有四个孩子,事实上,石挥的母亲沈淑珍共生五男三女计八个孩子,按出生顺序如下:
老大石毓滋(女),1908年生于杨柳青,按照旧俗自小缠足,约于1928年死于肺结核。
老二石毓浔,1909年生于杨柳青,后改名石开,笔名杨柳青。
老三石毓溥,1913年生于杨柳青,自幼过继给怀德堂一支。
老四石毓涛,1915年生于杨柳青,后改名石挥。
老五石毓渶(女),1916年生于北京,13岁时死于肺结核。
老六石毓澍,1918年生于北京,19岁赴法学医,后成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
老七石毓蒲(女),1920年生于北京,9岁时死于粟粒性肺结核。
老么石毓澊,1921年生于北京,又名石诚。
这八个孩子中,三个女儿因病都去世了。二儿子石毓溥,幼时过继给了石挥的十一伯父。故而,石绍廉与沈树珍夫妇只余四子,即老大石毓浔、老二石毓涛、老三石毓澍和么子石毓澊。按照这个顺序,石毓涛(石挥)乃石绍廉次子。
1946年
石毓澍、石毓尊、石挥(毓涛/右一)、石开(毓浔)
与母亲在北海的合影
另据《杨柳青镇志》记载,石开(石毓浔,笔名杨柳青)解放后去香港从事影剧编导。在不少出版刊物中,对石毓浔的去处也是如此描述的。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石毓浔在怀德堂中大排行老五,故家中兄弟姐妹不称其为大哥,而唤五哥。他自小学习优异,尤其英文自学成才。但其性格倔强,不好说话。石毓浔有次与姐姐石毓滋因事争论,石毓滋令其道歉,但石毓浔死活不肯开口,自此二人再不交流。石毓滋因肺结核逝世时,家人悲痛不已,独石毓浔不哭。石毓浔的倔强性格最后发展为孤僻,影响了一生。
石毓浔从中央军校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工作,曾参加过古北口战役。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一直在部队从事辎重运输工作,直至抗日胜利。
1948年,他与石挥商量后,拒绝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毅然转去上海从事电影编剧工作,以出生地名杨柳青作笔名。在此期间,他参加了《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的编剧工作,并获成功。上海解放后,他按照相关规定向公安局报到,并参加学习、写材料。因交代详实,态度诚恳,被树立为学习的榜样。此后,他回到文华电影厂继续工作。1955年,他被突然遭到逮捕,并很快送往青海劳动。1958年,兄弟们自石毓浔爱人的来信中才知他已病故。
天津杨柳青镇石挥故居——怀德堂旧照
(摄于1999年杨柳青古镇拆迁前)
石挥既未生于、更未住过杨柳青石家大院
新凤霞所著《石挥的悲剧》中描述石挥从小奶妈、看妈一呼百诺,家是天津有名的石家大院,几进套院,有游廊、走廊、大客厅、花园、戏楼、养鱼池、假山,自己家还养了一个戏班,年、节、寿日唱戏助兴。石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少爷秧子演员。
新凤霞的这段回忆中,对石家大院建筑的描述属实,但石挥既未出生于石家大院,更从未住过,且幼时家境普通,少年时期因家贫便外出工作,生活甚苦,根本无从谈起是少爷秧子演员。
1915年石挥出生时,曾为津西首富的石家早已衰落,但盛名余威仍存。故而,石挥父亲石绍廉仍旧娶了天津一户有钱人家的嫡女沈树珍。
青年时代的石绍廉在北京上了几年高等师范学校,受到大城市生活的影响,见识到小镇杨柳青以外的天地,眼界大开。在其父母去世后,他看到大家族家境的日衰,不愿守着旧宅小院度过余生,便变卖了石家二门分给他的祖产和家当,在儿子石挥大约1岁时举家迁往北京。
但其所变卖的家产非不少史料文章所述“微薄家产、寥寥无几”,变卖杨柳青的家当后至少支撑起一家老小租住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权盛里1号——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有三间北房、三间南房、西屋一间,东屋一间等,乃独门独院。随家迁京还带有一个仆人——石绍廉的奶妈乾奶奶。石毓澍曾说:“在我上小学前后(1924年前),家里的生活还是不坏的。”
由此可见,石家第六代世孙石挥在天津杨柳青出生后,只在杨柳青生活了约一年的时间,且从未住过石家大院,家中虽有奶妈等,但绝无佣仆成群的阔绰生活环境。
来源:文化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