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古人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吗?
穹顶之下万水千山,九天之外日月星辰。
浩瀚无际的太空中充满未知与神秘,而我们的祖先早于数千年前踏足于此。
说起古代天文,我们就不得不先提一下与其关系紧密的古代历法。
我国先民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时间间隔、推断季节气候的轮转。古代历法由此诞生。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开始计算的年代为起始点,称为“纪元”。一年的开端,为“岁首”。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实际属于太阳历。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属于阴阳历,是阴历(根据月亮阴晴圆缺制定的历法)和阳历的合历。
古代历法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与古代天文密不可分。
因为农耕需要,古人勤于观测天象。根据记录四季变化、星象规律、星辰位置等信息,古代天文历法的框架体系基本确立,并推动了农业文明的进步。
我们常听的斗转星移、七月流火、月离于毕等词,都与之相关。
✦
古人分类的智慧:
四象与二十八星宿
✦
古人观象时,认识到恒星之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因而以它们作为标记进行测算。天空中的若干恒星被分为不同组合,这种组合命名为“星官”。
每个星官所含有的恒星数目不一,所占的天区也不同。
中国古代的星官系统,将太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
三垣星官,垣指星星的区域,分为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下垣(天市垣)。
图 | 《太微垣图》 | 来源于古地图数字博物馆
二十八宿星官,又称二十八舍。在这二十八宿的基础上,又分为四大星区,并分别以四大灵兽命名。
我们对四大灵兽的名字甚是熟悉。
他们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他们于各自的方位“率领”着大规模的星星群。据《史记》记载,青龙为东宫、朱雀为南宫、白虎为西宫、玄武为北宫。
除方位外,四灵还代表着四时。东宫青龙主春,北宫玄武主冬,西宫白虎主秋,南宫朱雀主夏。
古人按照木、金、土、日、月、火、水的日月五行顺序,加之一动物相配,命名二十八宿。
南方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图 |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 | 来源于陕西新闻联播
细细数下来,
二十八宿共有星星182颗。而唐代时,天文学家李淳风曾加了一颗星在内,那时的总星数达到了183颗。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恒星观测,基本都以二十八宿为基础。
当有特殊奇特的天象出现时,也以其为记录方位的依据,可谓星图、历法的骨干。
✦
古人星宿崇拜:
占星观象而晓天地
✦
我们的祖先天文知识丰富且普及。明末思想家曾说:
重回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我们不难发现,千年以前遨游于太空的先人对满天星辰的探索。
图 |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牛宿&女宿
图 |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伏羲
图 |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女娲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将星空奥秘与绘画艺术相结合,融入具有中国独特的神话故事人物,使之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
这幅天文壁画在一个长方形的画面里来表现一个圆图,而其位置却相对准确。
可见古人对天文的了解之深。
“天河之西,有星煌煌”,称“牛郎星”。牛郎星的东南方有六颗牛宿星,其有着牛角一样的轮廓。
“天河之东,有星微微”,为“织女星”。织女星的东南方有四颗渐台星,组成的四边形状像一台织机。
《小雅·大东》中曾记述了,织女星一天七次更移。
“七月初昏,织女正向东。”
《夏小正》中的记述也表明了织女星的移动。
农历七月,牛郎星与织女星达到了一年中最近的距离。
✦
中国独特的天文体系
现代人眼中的星宿
✦
北京冬奥会的奖牌蕴含了中国古老的天文知识。
最内圈,代表太阳轨道离观测点最近,即为夏至。
结语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古人眼中的星辰,像是按下了浪漫的开关,每一颗星星都有独特的名字、故事,以及属于自己的“归宿”。
星宿悬浮太空,踏过亿万光年,于苍穹绘制绝美画卷。
我们时隔千年抬头仰望,或许与古人眼中星空已不尽相同。但其中所传承的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对未知的探索,从未改变。
朝乾孜孜月悬夜,
暮得累累星满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