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展厅 | 2022-09-09
收藏 0
3

书家简介
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侨老人等,阳曲人。博通经史,明亡后,他着朱色衣,居土穴中,字号朱衣道人,他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
书法风格
傅山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备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是有贡献的。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影响中国书学领域。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可写得丑些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傅山的遗墨,片纸只字,珍逾拱璧,他的独特书风代有传人,盛行不衰。
1971年生于天津塘沽。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滨海新区文联副主席,滨海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获天津市第五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天津市第七届文艺新星、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天津市首届十佳青年书法家等荣誉称号。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二等奖、全国首届篆书艺术大展二等奖 、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三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届、第十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四届、第八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三届隶书艺术大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展等。结业于中国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
转载自天津滨海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