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7-09 收藏 0 3

微信图片_20211002201409.gif




作品简介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刻。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即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存版本

仍存的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它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书家小传

钟繇,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说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
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30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


《宣示表》临摹

《宣示表》依托创作


(临创者:杨国欣


杨国欣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书法艺术硕士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秘书长

天津市首届“十佳青年书法家”

天津市第九届“文艺新星”

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


来源:BHAM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