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4-09 收藏 0 2

20210918151030.gif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四位。




作品释文: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短短5行47个字,表达了王珣对亲友病况的担忧以及天各一方的惆怅。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




    中国书法到东晋时代,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给其发展带来便利。在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谓列于前茅。书体流变已完全成熟,书法发展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时代书风、书家群体各呈风采,这是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在当时百花争妍、五彩斑斓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顶峰的代表。然而因种种原因,王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最为可信的只有王珣的《伯远帖》了。

    王珣作为东晋书法家王导之孙,“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从小耳濡目染练习书法,并深受王氏众人书法风格的影响。晋孝武帝在位期间(372—396年),谢玄、谢安都是当时的权臣,王珣作为谢氏家族的女婿,颇受庇佑,仕途一帆风顺。但后来由于一些矛盾,导致两家不和,王谢二族交恶。但王珣由于得到晋孝武帝的宠爱,所以依然历任要职。一天,谢安下令要把王珣调到江西南昌任豫章太守,实际上是想把他赶出都城南京。王珣坚持不去。那些天,他心中十分郁闷,就写信给当时任临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向他倾诉自己心中愤懑和不满,这就是传承至今的《伯远帖》的由来。




名家点评:

清代·书法家安岐:“有自然沉着之气,非唐模双钩者。”  

现代·书画家启功:“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伯远帖》其书法,虽为行书,却有隶书遗意,结体在扁长之间。个别字如‘胜’、‘实’、‘获’、‘群’等,与王羲之《姨母帖》的唐摹善本中的书字颇为类似,两帖风格亦极相近。书势微向左倾斜,为的是取得险峻端庄的艺术效果,这是王珣书法独具的特色。如果将西晋陆机《平复帖》与《伯远帖》比较,则《平复帖》以隶草而变古朴,而《伯远帖》只是当时行书中未脱隶法遗意者,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不如‘二王’父子的创新书法。”


《伯远帖》临摹

《伯远帖》依托创作


(临创者:郝军,中国书协理事、天津书协副主席、滨海新区书协主席;全国书法展赛获奖作者)


文字\图片:BHAM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