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na St.Vincent Millay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
First Fig
My candle burns at both ends.
It will not last the night.
But, my foes and my friends, it gives a lovely light.
第一颗无花果
我这支蜡烛在两头燃烧;
它亮不了整个晚上;
但我的仇敌和我的友好一一
它发出多美的光芒!
《第一颗无花果》是美国诗人米莱的作品。米莱创作的抒情诗中被竞相引用、诵读的是《第一颗无花果》。诗虽极短,但其中的第一行却成了那个时代里“火一样的青年人”的口号,成了英语国妇孺皆知的成语,并使诗人声名远播。
作品
简介
01作者简介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Vincent Millay,1892-1950年),美国诗人。1923年,她的《竖琴织工和其它诗歌》获得普利策奖。她早期的诗歌常趋于放诞的享乐,但是后来其作品逐渐显现出一缕淡淡的悲观,愤世嫉俗的情感日益增多,并且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在创作技法上,尤其是十四行诗的创作上成就可观。她还为歌剧《国王的追随者》(The King's Henchman)(1927年)创作脚本,该剧由蒂姆斯 泰勒作曲。她以南希 博伊德为笔名创作了一些小说和素描。
她生于缅因州的洛克兰。1917年从瓦萨学院毕业后,她参加了纽约格林威治村一个激进知识分子团体,在普罗文斯城演员协会参加演出并为之创作剧本。1923年她与尤金 简 博伊斯文结婚。
02注释
本诗出自1920年出版的诗集《几颗从蓟草里摘来的无花果》。这个标题典出《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7章16节中语:“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按:直译应作‘蓟草’)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里,米莱的“无花果”指的是从既苦涩又甜蜜的经验中摘得的出乎常规的真理。诗虽极短,但其中的第一行却成了那个时代里“火一样的青年人”的口号,成了英语国妇孺皆知的成语,并使诗人声名远播。
03作品赏析
当许多诗人将目光投向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转型期的诗歌理论时,米莱仍在自己的精神小阁楼里编织着优美的抒情诗。艾略特所提倡的诗歌中要摒弃个人情感,客观描述现实的现代主义信条对米莱的创作几无影响,她的诗歌中有深厚的个人体验存在。同时,她对于爱情的态度却是19世纪的老前辈们无法认同的,她的大胆泼辣使她成为女诗人中的“拜伦”,她是传统与现代的奇怪的混合体。
米莱创作的抒情诗中被竞相引用、诵读的是《第一颗无花果》。此诗出自《几颗从蓟草里摘来的无花果》(又译《荆棘丛中的无花果》)。“我这支蜡烛在两头燃烧”曾激励了那个年代无数的热血青年。毫无疑问,这部诗集也开启了米莱个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米莱代表的是20世纪20年代解放了的新女性。“两头燃烧的蜡烛”显示了个人激情的能量,许多年轻人都被这种无所顾忌的大胆宣言所感染,并成为个人的座右铭。诗人又坦言“它亮不了整个晚上”。这绝非是悲哀的杜鹃啼血,相反,正是无法长久,方显爆发时的辉煌与力量,更显出决绝与释然的博大胸怀,以及一点无奈的淡淡哀伤。
接下来诗人谈到了生活的一体两面:“但我的仇敌和我的友好——/它发出多美的光芒!”激情是抒情主人公的“好友”,是成就事业、书写人生的重要动力,是深藏于个人心底等待发掘的强大能量;而流逝的时间则是人生的“敌人”,蜡烛终要燃尽,人生总要有个尽头。许多人喜欢这首诗,还因为它是一首关于生命的诗。以悲观的态度看人生,人生总要走向死亡,这给人带来无尽的恐惧;以乐观的态度看人生,生命的质量在于人生的意义而非长短,这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欢乐。米莱选择的是后者,她在这首诗中表明的不仅是对爱情、还是对有意义的人生的颂扬——“它发出多美的光芒!”同时她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奈,“好友”与“敌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完整的人生不可或缺的两种力量。
同米莱本人的大胆行径如出一辙,这首诗公开赞颂了短暂而又没有结局的爱情。虽然“它亮不了整个晚上”,我们从诗中感受到的不是对爱情一去不复返的哀悼,而是对轰轰烈烈的短暂爱情的陶醉与盛赞——“它发出多美的光芒!”作为20世纪的抒情诗人,米莱的诗歌直接诞生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传统中,比如讴歌爱情的传统。就像有批评家说的那样:“她用19世纪浪漫主义的工具来表达一个20世纪浪漫主义的性格。”但也有人认为:“她对人生的看法——一种浪漫主义的冷嘲和对中产阶级的道德观的全不在乎——实在使人想起拜伦、史温朋和王尔德的轻率、肤浅和故意装出来的愤世嫉俗。”实际上,米莱的大胆与坦率在她的诗歌和日常生活中均表露无遗,绝非矫揉造作,她的浪漫沾染上20世纪盛行的批判的味道是不可避免的。在个人生活上,米莱也是个浪漫与反叛的结合体。据称她是双性恋者,她曾大胆地宣称男女应该无条件地平等。于是她在人格上与创作上赢得了双重崇拜,她本人也赢得了“女拜伦”的绰号。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