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0-05-06 收藏 3 114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


东西大沽史话


海河从天津的三岔口蜿蜒东流,在即将进入渤海的地方甩了两个大弯,一个大弯圈着海河以北的塘沽,另一个大弯圈着海河以南的大沽。大沽也许是太大了,人们为了方便,便以中部(原以海神庙为界,今天津船厂处)为坐标将其拦腰一分为二,东边称东大沽,西边称西大沽,简称东沽、西沽。清朝的一张地图上,在海神庙一带甚至还标出中大沽的称谓。大沽曾是一个很大的镇,地域面积达14.5平方公里。其中东大沽11.45平方公里,西大沽3.04平方公里。




1
最早的村落之一

大沽是塘沽地区成陆后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早期的先民落户在这里,赶海捕鱼,煮海为盐,以此谋生,是谓“鱼盐是赖”。因来此谋生的人多为穷苦人和逃避兵灾、战难、劳役之人,所以人们曾一度称这里为“花儿寨”(意为穷人聚集的村子)。后来,这里逐渐繁荣,日子好过,民风淳朴,生活有靠,来此定居的又多为山东大沽河人,遂改称为大沽。


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定都为大都(今北京)。朝廷开海上漕运,大沽口岸作用日益显现。当时,在大沽口河岸有个叫龙三堆的高埠,昼挂幡、夜扯灯,竖起航标,大沽成为中国北方最早俯瞰大海的口岸。明朝,成祖朱棣凭其多年北方据藩的经验,深知津沽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迁徙江、浙、晋、鲁、皖、豫等地农民到海口一带垦荒屯田,这里人丁开始兴旺。嘉靖年间,为防倭患,在大沽口驻重兵,加强防卫。至此,一脉中华子孙聚集沽口,凭借渔盐之利和黄河母亲铺就的一方热土,煮盐捕鱼,辛勤劳作,开拓建设,繁衍生息。大沽地区愈发热闹起来。到清代,这里已形成重镇,成为“海门要塞”。清康熙、乾隆两帝于1695年和1767年分别巡幸到此,敕建海神庙,登台以观沧海、刻石记盛。其后,几代封疆大吏苦心经营,在海口建起一道又一道海防工事和炮台群,史称大沽口炮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庚子之役”中,经历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战争,使大沽扬名天下。


海河横贯今天塘沽地区中部,而历史上却是一条界河,海河南北两岸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大沽地处海河南岸,北宋后期属宋朝河北省沧州清池县管辖。从元代至明初,始终沿袭旧制隶属沧州清池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改属河间府沧州静海县,直至清初。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天津府,大沽地区属天津府天津县管辖。而海河北岸称塘沽,隶属顺天府新建的宁河县。1900年庚子之役爆发后,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在天津设都统衙门,大沽受其统治一年多。民国时期,大沽地区属津海道天津县。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除道制,海河南北两岸分属河北省天津县与河北省宁河县管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伪河北省复设道,大沽地区属伪津海道天津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权仍沿旧制未变,这种建制一直沿用至1949年1月塘沽地区解放。解放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将海河南北两岸地区合治建区,称塘大区(塘沽、大沽),直辖于天津市。至此,海河两岸结束了划河分治的局面。1952年2月,塘大区更名为塘沽区,大沽建制为镇,直辖于塘沽区。2009年,撤销塘沽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2
最早的产业—渔业

大沽最早的产业当属渔业,这是先民聚集和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渔业之所以发达,皆因大沽口外的渤海湾曾是天然的优良渔场。


海河自大沽口注入渤海,它从海河流域带来大量泥沙,含有大量而丰富的有机物质,气候水温又适宜海滩浮游生物觅食繁殖。尤其是大沽口外的沿海滩涂,由浅入深,降坡徐缓,加之沙泥海床,非常适合浅海生物栖息。因此,渤海湾在这一带海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据记载,早时常见的鱼类达七十余种,连同虾、蟹、藻、贝等,海产品种类逾百种。每年春夏之交,对虾、黄花鱼、鲶鱼、鲅鱼、梭鱼、琵琶虾等,随着暖流回游到大沽口外产卵。这时,渤海湾便进入繁忙的渔汛期。大沽口内外,帆樯林立,渔船如梭,渔船频繁出海入河,渔场上到处白帆,码头边卸货忙碌,呈现一片丰收景象。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沿海渔民也纷纷驾船赶到大沽口外捕鱼捞蟹。岸边的鱼市自早到晚,人群熙攘,争购鱼货海鲜,犹如过节一般。

3
形式丰富的渔船、网具

大沽渔民早先的生产方式,多在海边捕捞,使用的网具相对简单。至明朝,出现了撩网、棍网。直到清嘉庆年间,帆船增多,才开始走向海洋深处捕鱼。民国时期,大沽的渔船、渔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渔船载货量增加,船速和安全性能都有较大提高。网具出现了拖网、流网、打网等较大型和先进的形式这时,渔船类型发展到四种一是流动渔船。这种渔船多来自山东、河北沿海一带。每逢渔汛,这些渔船便赶到大沽口外捕捞,然后到大沽、天津出售,间或到大沽歇息、修整,购买补充粮油盐等生活用品,渔汛过后又驶往它处。也有的进入河口,在大沽过冬,谓之“撂高修船煨冬”。二是家眷船。这种船大多来自河北白洋淀、文安与山东无棣等地区,大沽本地人经营这种船的较少。其特点是夫妇携儿带女,一家人共同居住在船上,边生活边劳作。其中,文安来的船多以钓钩为主要捕鱼工具,山东来的船以拉网为主。至1949年,大沽家眷船渔民约有两千户。三是地面船。船上不带家眷。船主不参加船上劳动,谓之养船户。海上作业,靠雇佣渔工进行。渔汛过后,渔船改作“脚力”,从事海上运输。大沽很多鱼店都拥有这种船。四是贩鲜船。这种船大多为鱼店所有,少数为个人所有,大多雇佣渔工驶船。这种船在海上作业现场流动,收购海上渔船捕捞的鱼虾,然后运到鱼市上贩卖,属商业性船只。

4
连片的村落

大沽是一个较大的镇,包括东大沽的郝庄、草头沽、万达,西大沽的小厂、后关等,均是域内连成一片的村落。在大沽南边,距镇中心近十公里的地方还有两个临海渔村,一为驴驹河,另一为高沙岭。两村紧靠海滩,村内居民以“治海”(捕鱼)为生,利用潮涨汐落,在海边滩涂上布设推网、地网、撩网捕鱼。

5
遍布的鱼店

好渔场自然有大鱼市。大沽地区鱼店遍布,这也是历史上大沽的特色之一。若逢海上渔汛期,可谓鱼虾满仓,海货多得只能远销津京等大商埠。由于船家忙于汛期捕鱼无暇顾及运输,于是鱼商、鱼店便应运而生。鱼商们把渔民捕获的鱼虾收购下来,再由他们远销外地,从中获利。历史上,大沽地区够规模的鱼店曾多达五十余家,而海河沿岸背筐挑篓的鱼虾小贩更是随处可见。鱼店多为有实力的鱼商所掌握。其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一种是向贫苦渔民“撒网底”或放高利贷,约定以捕得的鱼虾返还或交由该鱼店代卖,鱼店从中取利。第二种是养船到海上收购鱼虾,然后再加价贩卖,称之为“贩鲜”。第三种是养船雇渔工出海捕捞,自产自销。多数鱼店采用第一种方式,也有三种方式一起用的。


清初,一度实行海禁,脚船受阻。1684年开海禁,但也只限500担船出海。至十八世纪初,大船准可远航。这时期,养船大户纷纷出现。许多渔户弃渔从商,将奉天(沈阳)粮食漕运至津。大沽船户郑世泰(号称“龙票郑”、“龙袍郑”),与郑尔端、蒋应科、孟宪礼等人为奉天海运先驱,拥有大船十余艘。东大沽乔岱,有4桅货帆船19艘,专门从事海运。从咸丰年以后,一些商船户,船多质好,较大船户人家,着手建自家船坞和船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西大沽“山成玉”、程兴福的“长胜”号,东大沽的“永善”号、“悦来”号、“无锡”号等,既能修船也能造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国人开办的船运公司和船业公司也相继涌入,如小码头船厂、永和公司等。1911年,大沽和山东商人合办了直东股份有限公司,有海船6艘,其中最大的“北济”号载重1832吨。1917年,大沽人李敬轩、王金堂、郑效三创建北方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有海船6艘,最大的“北泰”号载重2043吨。大沽江润生的“三兴长”轮,载重量达8000吨。

6
遍布的码头

海运兴,自然码头也兴。海河两岸遍布码头,其中大沽码头更为密集。据记载,1937年,仅大沽的码头就有仪大、同义、坨地、小码头、大沽铁工厂、大沽造船所等十余处。随之而来的是码头装卸队伍的形成。当时称装卸业为脚行(或称“锡伙”)。其中东沽仪大码头脚行是塘大地区最早出现的脚行。仪大脚行的范围以东大沽仪大码头为中心,西至盐坝桥,东至郝庄,主要业务是装卸来自天津、上海一带的对漕船和秦皇岛一带的“脚船”(帆船的一种),装卸的主要货物为粮、布、干鲜果品、海产品、土产品。仪大脚行历经数十年经营而不衰,直至解放之后。还有大沽船舶公司脚行,其主要业务是在大沽口外装卸驳船。装卸工人昼夜住在海口锚地附近的驳船上,生活条件十分困苦。


大沽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脚行。后来。随海河北岸塘沽铁路的修通和1939年塘沽新港(今天津港)的建成,大沽航运业开始日渐萎缩。


7
值得称道的人物

大沽地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大沽本地历史上出现不少可以称道的人物。郑世泰,康熙年间大沽养船大户,有船十数艘。当时,京津一带粮食奇缺,需从辽东漕运接济。时逢禁海,郑世泰即向朝廷请命,“以天津地薄人稠难敷民食,呈恳圣祖仁皇帝用海舟贩奉天之谷以济津门”。康熙皇帝准其请求,关给“龙票”,入海口放行。当时能得此钦准的为极少数,故此郑世泰在津沽一带颇为显赫,成为海漕大户“奉天海洋贩运”的先驱。直至乾隆年间,大沽口漕船发展到数百艘,漕粮遍至天津、保定、正定及山东省一带。大沽人称其为“龙票郑”。乔岱,清乾隆年间养船大户,拥有4桅载货脚船19条。乾隆四年(1739年),直隶、山东大灾粮荒。而辽东丰收,大沽船户从东北贩运粮食,其中乔岱半年间往返达五六次,成为大沽一带首富。郑奎光,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间,平生臂力过人,能并开两张5石硬弓,人称“双弓郑”,以勇武闻名。乾隆十年(1745年)技勇会试,中乙丑科武举。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辛未科武进士,任陕西兴汉游击。曹锟,清末民初军阀,1920年后成为直系首领,1923年北洋时期任中华民国总统,北伐后一直隐居天津,曾在津沽一带投资实业。日本侵华时,日本人邀其出山做事,被其多次拒绝,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曹锐,系曹锟四弟,1918年曾任直隶省省长等职。



从左至右:龙汝元 罗荣光 史荣椿     


大沽不过是一个渔村,能涌现出这些人物,足以说明这里人脉之盛。客籍人物也有很多在大沽建功立业并扬名于世的,如清朝抗击外辱的名将乐善、史荣椿、龙汝元、罗荣光等。




除了渔、盐、漕运外,使其彪炳史册、闻名于世的,当属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主战场的地位,当属使敌人闻风丧胆、雄踞海口的大沽口炮台群以及惨烈的保家卫国战斗,当属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发祥地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


本期内容均引自《沽口潮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来源: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