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
火车站
起始年代:1888年
地理位置: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华路128号,新华路立交桥东南夹角处。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写
在
前
面
塘沽火车站旧址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运营的标准轨距铁路——唐津铁路上的一座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的成长发展,历经了近代塘沽的风雨沧桑,是洋务运动留在塘沽的重要遗存。
1
塘沽火车站初建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开放,近代造船业和机器工业兴起,对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1876(光绪二年),李鸿章指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直隶唐山一带探矿选址,筹办开平煤矿。筹建伊始,为适应煤炭的销售运输,拟修筑一条由矿山到出海口的铁路,以便大量地从港口运煤到其他地区。1880 (光绪六年),开平矿务局谋求运煤之便利,向朝廷申请修筑由唐山到胥各庄的轻便铁路。李鸿章同时从军事需要的考虑,认为:“北洋形势,以大沽为京师门户,其北塘至山海关各处口岸,皆为大沽旁门,一处有警,全局震动。设防患其难遍,征调患其不灵,非铁路不能收使臂使指之效”。李鸿章将开平矿务局的筑路申请转奏朝廷,获准。聘请英国人金达为筑路技师,筹备筑路事宜,进行勘测后即行开工。
2
马车铁路诞生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一线的铁路动工兴建。这条铁路是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集资修建的,由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英国人金达负责督修,轨道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当年11月,工程告竣通车。唐胥铁路建成之初,以骡马牵引车辆,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直到1882年,才开始改用机车牵引,国人也逐渐开始了解铁路的便利。
3
津沽铁路公司
1887年3月15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轩从“便商贾,利军用”出发,上奏朝廷,要求将唐芦铁路向南延伸至大沽口北岸的塘沽,向北延伸至山海关,并修建塘沽至天津的铁路。朝廷准奏并指令李鸿章操办。当月,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津沽铁路公司”,亦称“中国铁路公司”,公司的性质是官商合办。
4
唐津铁路诞生
1888年初,由芦台经北塘站至塘沽的铁路修筑工程开工,至4月初,塘沽段竣工。其后,又将铁路延伸修至天津旺道庄(今天津站下九股附近)。10月,全线竣工,线路全长130公里,时称“唐津铁路”,亦称“北洋铁路”(今京山铁路)。从塘沽至天津路段的铺轨工程,由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亲自指挥施工。
5
塘沽站的重要性
1895年,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建成通车。两年以后,天津至北京芦沟桥的津芦铁路修成,这是由天津为起点的中国最早的一条复线铁路,中国铁路重要交通干线——京山线由此形成,塘沽站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突出。
1900年的庚子事变,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经由塘沽、天津进军北京。6月,俄国军队占领塘沽站,利用铁路转运军队和军需物资,战后又将掳掠的物资由火车运出塘沽。
早期站房
1903年从塘沽寄出的明信片
塘沽站最初修建时只有几间总面积80平方米的平房作为站舍。从1900年6月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塘沽站台上俄国士兵身后的平房站舍,从1903年自塘沽寄出的明信片上也清楚的记录下了最初修建的平房站舍。
1907年5月,北京、皇姑屯间铁路开通,清政府将唐津铁路划归邮传部直辖,并定名为“京奉铁路”,在天津设立了京奉铁路管理局,进行统一管理,塘沽站归属京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下设的天津车务段管理。
1919年3月,毛泽东与罗章龙等人送赴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去上海,途经天津时专门乘火车来塘沽观赏海景,在塘沽站下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塘沽。
1929年4月,国民政府铁道部将京奉铁路改称“北(平)(辽)宁铁路”,管理机构改称“北宁铁路局”。塘沽站由北宁铁路局下设的车务处天津车务段管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20日,日军占领塘沽,控制了塘沽站。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日军把塘沽站和日本大院内的码头合并管理,统称“塘沽码头”,办公地点设在码头上,机构设有总务,码头长由日本人角茂助担任,同时兼管新河站。
放
1949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1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的铁道部正式成立。2月22日,在北平成立平津铁路管理局,塘沽站由平津铁路管理局天津分局领导。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成立,平津铁路管理局改称天津铁路管理局。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塘沽站继续进行运输生产。
1953年1月1日,铁道部将天津铁路管理局改组,塘沽站由天津铁路管理局古冶运输分局领导。
1954年4月3日,毛泽东主席来塘沽视察,乘坐专列火车,在塘沽站下六股车场过夜。
1955年1月18日,京山铁路张贵庄——塘沽站间自动闭塞装置试装成功。
1956年1月1日,根据铁道部命令,成立新的北京铁路管理局,塘沽站归天津铁路运输分局领导。1月12日,根据《全国铁路车站等级核定标准》,塘沽站和新河站均被核定为二等站。
1958年8月1日,根据运输生产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需要,塘沽站和新河站合并,塘沽站改称“塘沽南站”,新河站改称“塘沽站”,改名后塘沽南站划归塘沽站领导。
1987年,塘沽南站降为四等站,只经营货运业务,归塘沽站管理。
1995年,旧址被定为塘沽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旧址当选“天津市十大不可移动文物”。
2013年,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沽火车站旧址至今保留有完好的站舍主体建筑和全部站区设施。其中站舍主体建造于1908年,为砖木结构欧式单层建筑群,坐东朝西,与铁轨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列。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8米。屋顶原是双坡铁楞瓦顶,后经维修改为灰色瓦屋顶。墙体用青砖砌造,白灰作灰口。欧式木质门窗保存完好。建筑群的中间部位原为旅客候车室,从候车室东门通向站台要经过一段长60米、宽3米的长廊。廊顶由17根方形木柱和装在对应位置墙上的17个铸铁承架支撑而成,方柱下有水泥方形基础。整座建筑物的尖脊屋顶造型为欧式建筑风格,外观保存完好。
距离站舍主体建筑群南端处,有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上下层间的水泥圈梁处刻有“TANGKU”(塘沽)站名标志。这座小楼原是一间青砖墙水泥结构的平房,上层为改造增建。
(文章来源:滨海新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