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0-02-23 收藏 0 9

方案3-修改.png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

起始年代:1922年8月。

地理位置: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解放路338号,现天津碱厂俱乐部东侧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简称黄海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私立化学工业研究机构,在潜心三十年化学研究的历程中,为永利制碱厂、久大精盐公司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在中国化工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主要人物简介

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碱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范旭东,又名锐,字行。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是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

孙学悟,字颖川,1888年10月27日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威海卫孙家瞳的一个商人家庭。化工专家,我国化工科技事业的开拓者。

他主持创办我国第一个化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开创了我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促进了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生产建设及西南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积累了组织管理科研工作的丰富经验,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海学社前身为1915年在久大厂内建设的久大盐场化学实验室,当时仅有平房数间。1918年永利制碱厂公司成立,但制碱技术被国际苏尔维公司垄断,因此一切技术问题需要依靠自己力量重新研究。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必须加强研究的工作力量。1920年范旭东决定扩建久大研究室,在久大左侧辟地数亩造两层楼房一座作为实验室使用。




1922年8月,将实验室与工厂分离,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之所以定名为“黄海”是因为它诞生于塘沽。塘沽面临渤海,而渤海汇合百川,朝宗于黄海。海洋蕴蓄着无尽宝藏,是化学工业的广阔天地,也是大好的实验场所。




黄海学社初期设社长1人,总理全社一切事务,首任社长孙学悟(颍川),制订有本社的组织大纲和简章。主要协助久大、永利解决技术难题,调查及分析原燃物料,试验长芦盐卤的应用。经费来源全部由范旭东个人负担。

黄海学社成立后,孙学悟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心进行改革。他提出:“学术研究必须切合实际,针对中国之情势,以中国之原料,生产国人所需之商品”。1924年确立了最切国计民生的科研题目:轻重金属的研究用于国防工业;肥料的研究用于农业;菌学的研究用于农产品的加工;水溶性盐类的研究用于化工和医药工业。




1931年7月,随着研究社的不断壮大,黄海学社成立董事会,建立了社务会议制度,对简章进行修正并正式颁布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章程》。同年,成立了菌学室,开展对酒精原料和酵母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菌学及酒精工业的发展。




1932年菌学室做了华北地区酒类酿造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帮助威海卫酿酒厂解决了技术问题。同年,采用江苏海州的含氟磷灰石矿着手做磷肥实验,为南京的永利铔厂做奠基工作。1933年集中研究了中国炼丹术的有关文件欲以探索古代中国的化学渊源。1934年进行了矾石提铝的扩大试验,冶炼出了我国第一块金属铝,并用金属铝制成一具小飞机模型,对我国炼铝工业的腾飞寄予厚望。1935年开始做江西苎麻的研究。


抗战时期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塘沽沦陷,社务无法进行,黄海学社毅然随久大、永利西迁。1938年,先在长沙水陆洲建社,后在四川五通桥建立华西化工学术中心,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1940年2月,在孙学悟主持下,黄海学社在四川召开董事会。修改了章程,决议以协助化工建设为宗旨,从事西南资源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由于孙学悟一贯主张“工业的基础在科学,科学的基础在哲学。”因此,1945年黄海学社又创设哲学部,聘请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主持部务,旨在从哲学与历史的角度探求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之路。但因黄海又几经变化,这方面的工作未得深入开展,尽管如此,该思想也成为了我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思想萌芽。





抗战胜利后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抗战胜利后,黄海学社积极筹划和实施迁出四川,新选社址。在政局动荡、物价飞涨的情形下,依然派出几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为中国化学工业乃至后来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难得的科技人才。1948年,在青岛设基本工业化学研究所筹备处。1949年,利用侯德榜先生个人捐款购得北京芳嘉园一号房地产,成立北京分社。1950年5月,黄海学社由五通桥迁址到北京,成立发酵与菌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研究、化工研究五室。

1951年,黄海学社集中人力、物力,撤销五通桥和青岛社,全部并入北京总社。同时,对社内组织机构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1951年12月,黄海学社归入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1952年10月,改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筹备处第三部”。至此,黄海学社不复存在,董事会也宣布解散。

1991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化工部命名为“全国化工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科研成果

192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成立以来对永利和久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研究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01 菌学 

黄海学社研究菌学的主要目的在解释既有技术,开阔新式实业;建筑菌学基础,为国内菌学家的规范。为此“黄海”的研究人员对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苏等地的酒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豆豉的制法,山西和四川的醋、饴糖,粉条和苎麻的加工制造等有详细的调查。到处走访酒师、粉匠,并高新延聘来社,传授技术。对酒精发酵的酵母和乳酸发酵的问题的研究成果,供全国有关工业采用。尤其是从1938年起对棓酸(Gallic Acid)的研究,试验黑曲菌和青霉近百种,比较他们分解丹宁酸的能力。试验还涉及自五倍子的浸取,棓酸的精制,规模自五毫升到几百公斤,方法自棓酸的液体发酵到固体发酵。对我国的发酵工业起了推进作用。

另外在各种微菌的收集、分离和应用的研究以及对各种微菌介绍、推广在工业上的应用也做了大量工作。

02  肥料

黄海学社在氮肥研究方面,除参与永利硫酸铵厂的建设和技术改进之外,实验室的工作多半侧重于微菌的应用,如堆肥和植氮等研究。对钾肥则从研究山东钾长石和矾石制铝起步,进而制造钾盐和硫酸钾铵复盐。1928年开始研究从海藻中提钾,后因条件不够而停止工作。1935年又恢复研究。在山东、河北及福建沿海进行全面调查,发现我国不少经济价值的海藻,尤其是海芥菜。入川后进行从大量植物茎、根、干、叶中提钾肥的研究。1933年起研究从江苏海州磷灰石矿中制造过磷酸石灰,后来准备在永利硫酸铵厂进行扩大工业规模研究,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成为泡影。

03 金属

起初黄海学社以复州粘土为对象对铝进行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考查和分析工作。又用各种方法进行铝氧提取的对比试验,最后确立用碱灰煅烧,在1000℃煅烧三个小时;以沸水浸提熔物,于95磅压力下沸煮,除去二氧化硅,通二氧化碳以沉淀铝氧。这样提出的铝氧纯度为91.93%,同时碳酸钠回收率为84~90%。1933年又进行碱灰法提铝氧的最佳条件的研究。又以浙江平阳和安徽的矾石为原料进行制铝的研究。1934年补充范围,进行矾石煅烧分解速率的试验;硫酸法提制铝钾氧盐试验;铵及硫酸处理矾石试验;铵及亚硫酸处理矾石试验;石灰处理矾石试验;碳酸钾处理矾石试验。在提制铝氧同时,还兼顾硫酸盐和钾盐的制备。着手进行用电解法制纯铝的研究。到1935年已经炼得少量纯铝。

入川后则以叙永粘土的为原料,研究铝氧的提取。1941年春,在五通桥进行滇黔铝矿的研究。在川期间还研究了江西铋砂的提炼方法,并得到适于工业冶炼的方法。

04  水溶性盐类

黄海学社曾对长芦盐区废弃的苦卤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内蒙碱湖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河南硝盐、河东池盐的应用也进行过研究。1935年为解决永利苏尔维法制碱的盐水精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曾采用洗盐法、焙盐法、石灰纯碱法、石灰芒硝法和石灰与碳酸铵法。最后确定石灰与碳酸铵法设备简单,符合制碱程序,为我国的制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入川后对自贡、犍为、乐山的黄卤进行深入研究,改进了四川的盐业生产。发明了利用自然蒸发的枝条框架法,以使盐卤浓度自12°浓缩到20°,节省燃料三分之二。1939年以木榨,试制盐砖,改进了云、贵等地的食盐卫生。改进四川的旧式平锅熬盐为塔炉熬盐,节省了卤耗和燃料,使盐产量提高20%;在川盐中还进行了芒硝的提炼,氧化钡的分离提炼工作。1940年开始对黑卤的研究,从中提炼钾、锂、铵、硼、锶、钙、镁等盐,全面开展盐化工的研究工作,对盐卤进行综合利用,为开发我国西南地区的宝藏做出重要贡献。


现状描述: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保存完好。为英别墅式二层楼房,砖混结构,灰色。屋顶为尖顶四面坡式样,首层正门前有门廊,门廊顶子一周饰有围栏,形同露台。





来源: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